《洪业:清朝开国史》原名是 Great Enterprise,按照字面理解,就是伟大的事业。这是一本美国汉学界的经典著作,作者是美国著名汉学家魏斐德。在国际汉学领域,魏斐德的成就和地位都是相当高的,他与另外两位汉学家孔飞力、史景迁被称为“美国汉学三杰”。而魏斐德最有名的作品,就要数这本《洪业:清朝开国史》了。此书以多维度视角解读清朝开国史,真的很值得一看。
这本书讲的是明亡清兴,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明朝为什么会失败,清朝为什么能成功,为什么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的清朝,能确立长达200多年的统治,并把中国传统的帝制模式推向一个新的顶点。本书不但通过史料还原了清朝夺取政权这个过程,更深入地从全球史的高度,探讨了气候变化、全球贸易、明清政治、军事决策和精英阶层的抉择对明清易代的影响,从这些角度揭示了作者眼中明亡清兴的原因。
书中很多人物都写得非常立体和饱满,我最喜欢和推荐的两个人物是多尔衮和顺治。多尔衮在史书和文艺作品当中形象都不太好。在清朝看来,他是一个僭越者,但掩盖了多尔衮的另一面,他其实是一个相当有政治智慧的人。没有多尔衮,清朝在入关后,不可能弥合满汉在统治理念、统治方式上的差异,不可能很快赢得汉人士大夫阶层的配合,对汉人土地也很难实施有效治理。本书是站在一个全局和中立的角度来评价多尔衮,表现出了他的多面性。
真实的顺治甚至比被视为少年英雄典型的康熙还要早熟。接触过这父子二人的比利时著名传教士南怀仁,曾经在给朋友写的信中说,16岁的康熙在政治上还十分幼稚,经常自己拿不定主意,而要六部官员帮他做决断,顺治从不这样,他“从小就凭自己的权力决定许多事情,全然不为大臣的意见左右”。顺治从12岁亲政,到24岁去世,短短12年里的作为足以证明,他配得上南怀仁的评价。他的这种素质,使得清朝完成了统治的汉化,最终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向。
明朝帝制被顺治完整地继承了下来,而且还有所强化。顺治看透了明朝统治的真谛,降服了士大夫阶层,巩固了清朝的统治,但是顺治也阉割了传统中国文化中的精华,同时抹去了清朝民族原有的野性和自由气息,当两种文明、两种文化相遇时,没有像隋唐那样发挥出正向的集合效应。失去灵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在清朝完成汉化的同时,也就接近走向了向死而生的阶段。清朝实现了定鼎中原的洪业,但是他们的统治,也让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发展走到了尽头。
(严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