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门县蓝田瑶族乡上东村连片种植基地与乡村公园交相辉映。 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 摄

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惠东县白盆珠镇白马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合作养鸡助力乡村振兴。 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

科学种植推动产业富民。

“扶贫车间”带动村民就业。 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

特色农业带来收获喜悦。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

入住民宿体验快乐乡村游。
走进龙门县蓝田瑶族乡上东村,干净整洁的村道和富有瑶族特色的公园等,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贫困村的蜕变;惠城区汝湖镇在实施乡村风貌提升示范项目时,在上、下围村建设猪栏餐厅、乡村匠艺馆、乡村运动公园等特色景点;惠东县九龙峰旅游区平江村,拟将穿越约280亩水田的原灌溉水渠田埂改建成一条景观路,方便游客观赏田园风光、休闲漫步,带动发展蔬果采摘等富民项目……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是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也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我市系统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着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打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收官战。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让一个个乡村打开了一扇扇通往金山银山的大门。在节假日,乡村游火热,人们纷纷下乡感受田园风情。
据统计,全市1043个行政村农村公路、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实现村村通,村级公共服务站、卫生站、文体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村庄环境卫生得到大幅提升,基本达到全域干净整洁,省级新农村示范片19个核心村、46个省定贫困村、144个示范村已形成示范效应,引领全市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村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得到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近年来,我市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梯次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亮点纷呈,基本实现“一县(区)一省级产业园”的布局目标,形成省、市级产业园梯次推进格局,主导产业覆盖了丝苗米、蔬菜、南药、马铃薯、胡须鸡、肉鸡蛋品、龟、水产、花卉、茶叶等特色产品。省、市产业园财政资金总投资5亿元,项目建设范围涉及27个镇(街),农业人口约63万人,形成了万亩连片、产值过亿元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
2021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局之年。全市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惠州市乡村振兴局2021年5月底正式挂牌,标志着我市“三农”工作实现历史性转移,我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工作迎来了全面推进、阔步发展的新阶段。7月以来,我市驻镇帮镇扶村组团单位到乡镇开展对接进驻,“一对一”进驻到帮扶的乡镇开展组团结对帮扶。在新的赶考路上,我市党员干部勇毅前行,将与群众一起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乡村振兴“惠州答卷”。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今后一个时期,该局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奋力打造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和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总目标,结合“三农”实际,全力推进“九大攻坚”行动,聚焦“三个增长点”(聚焦高质量发展,打造农业产值增长点;聚焦三产融合发展,打造农民增收增长点;聚焦乡村建设和生活体系,打造新型乡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和“一个保障体系”(聚焦体制机制完善和破解瓶颈难题,健全推动乡村振兴“三个增长点”的保障体系),奋力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大湾区前列,树立乡村振兴“惠州样本”。
文 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
图(除署名外) 惠州日报记者张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