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暖阳 树心理医疗领域惠州品牌

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9—2021年临床心理专科建设圆满收官

2022年01月06日惠州日报专题
字号:T|T
    市二院医学心理学中心。  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市二院医学心理学中心。 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市二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骆焕荣。    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市二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骆焕荣。 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唯有心安,才有国泰,才有民安。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开展社会心理疏导,是守护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内容,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作为全市唯一一家拥有市级重点学科——临床心理学的医院,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二院”)精准对接市民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构建集心理测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康复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心理治疗体系。

自2019年临床心理专科纳入惠州市重点专科建设三年培育项目以来,市二院不断提高临床心理及睡眠医学服务能力,在专科建设上取得新的突破,实现了质的飞跃,服务数量和质量均得到了极大提升,实现圆满收官。

完善学科建设

不断满足市民心理服务需求

自2019年10月成功申报临床心理专业为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培育项目以来,按“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指导思想,市二院改造了心理健康体检与调适科、睡眠心理科病区(六区)、睡眠心理科门诊、中医馆,完成睡眠心理科门诊规范建设,完成心理健康体检与心理测验、物理康复治疗、心理治疗、中医康复、临床睡眠心理疾病诊疗、儿童心理康复团队建设,持续提升临床心理科(六区)诊疗管理质量。

心理健康体检与调适科

许多心理疾病具有生理疾病所常有的“潜伏期”,如果通过心理体检、心理测评等手段及早发现,是否能防止心理问题演变成严重的心理疾病?

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走进了心理健康体检与调适科(以下简称“心调科”)。心调科位于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号楼已完成装修建设的医学心理学中心,目前开设有心理测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物理治疗、中医康复等治疗项目,可开展睡眠心理治疗、重复经颅磁治疗、生物反馈治疗、脑功能CT、认知矫正治疗,有效解决来访者心理相关的问题,有效诊治各类心理、睡眠障碍疾病。医务人员精湛的医术和温馨、宁静的就医环境吸引了惠州及周边区域的患者。

2021年10月8日,市心理健康体检中心、市儿童心理行为康复中心揭牌成立,标志着有需要的群众将能享受到更具针对性、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市心理健康体检中心设于市二院10号楼,可同时接纳200人,设有心理测评室和心理咨询室,能为各类人群提供心理健康体检,并可以延伸开展社会心理健康筛查工作,实现“上门体检”等服务。

经过三年发展,心理健康体检与调适科的管理发展更为完善,囊括心理体检、心理咨询(治疗)、物理康复治疗、儿童心理康复等不同学组。近年来心理测评、心理治疗项目呈上升趋势,科室业务量2021年相比2019年同期增长66.11%。

睡眠心理科门诊

人类三分之一时间在睡眠中度过,人的睡眠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质量和心理健康。睡眠不足会扭曲人们调节情绪的能力,甚至增加患精神疾病的风险。反过来,诸如焦虑和抑郁之类的状况可能会导致进一步的睡眠中断,形成恶性循环。

近年来,失眠呈高发且年轻化趋势。依托心理诊疗资源和实力,市二院睡眠心理科门诊将帮助失眠患者解决睡眠困扰。

面对失眠,多数人会选择吃药,但吃药可能会出现药物副作用、药物依赖等负面效果。因此,现代认为吃药不是治疗失眠的首选方法。在市二院睡眠心理科门诊,有很多非药物治疗的高效“武器”。

在门诊,记者见到了一台经颅磁刺激治疗仪,这台仪器主机上有个显示屏和操作按键,一端的接口接了一条粗线,粗线的另一端是一个较大的线圈,这个线圈会被放置于头部上方,通入脉冲电流后,线圈周围将产生脉冲磁场。据专家介绍,它是利用磁场无痛、无创伤地对大脑神经活动进行调节,从而全面改善失眠患者多梦、早醒、入睡困难等症状。经颅磁刺激同药物相比,具有无副作用、无依赖性、疗效显著等特点。经颅磁刺激技术应用领域广泛,可用于失眠、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卒中、帕金森综合征、癫痫等的治疗和相关科学研究。

除经颅磁治疗外,市二院睡眠心理门诊还提供失眠认知行为、生物反馈、中医康复(如针灸、推拿、穴位按摩)、中西医结合等多种疗法。专家提醒,长期失眠,身体肯定吃不消,建议自我调节效果不明显的失眠患者尽早到睡眠心理门诊就诊,以免延误治疗。

三年时间里,睡眠心理科门诊按不同人群特点进行专一化门诊建设,分别设立名医工作室、睡眠心理门诊、心理咨询门诊、老年心理门诊、学生心理门诊,实现精神病患者与普通人群睡眠心理问题的诊疗分流。目前睡眠心理科门诊有专家18人,心理治疗师19人,其中高级职称16人,中级职称1人。2021年1-11月份睡眠心理门诊总诊疗量较2019年翻番,三年时间里实现了诊疗量的倍增。

睡眠心理科病区

2019年7月24日,市二院睡眠心理科(六区)正式搬进睡眠医学中心大楼,搬迁后,这个与睡眠有关的心理科病区,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

日前,记者来到市二院睡眠心理科病区(六区),只见病区功能完善,拥有睡眠多导监测室、正念放松室、沙盘治疗室、团体心理治疗室等,还创新开展了多导睡眠监测和团体心理治疗。楼内摆放着绿色植物,张贴了各种温馨提示,整洁的环境、安静的氛围让人倍感温馨。

睡眠心理科(六区)是集教学、临床、科研一体的开放病区。患者住院后,可以由亲属陪护并负责其生活,由医护人员负责其治疗和护理,患者的活动范围不受限制,可自由活动。目前主要治疗睡眠障碍、抑郁症、神经症(神经衰弱、强迫症、疑病症、恐惧症等)、进食障碍(厌食症、暴食症、神经性呕吐)等心理疾病,以及应激性障碍等。针对儿童、青少年、中年人及老年人等不同年龄段人群,采取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音乐治疗、行为疗法、婚姻家庭治疗、冥想正念疗法)、物理治疗(生物反馈疗法、经颅磁刺激治疗)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目前,市二院已完成睡眠心理科病区(六区)优化建设,病区设床位55张,开设有睡眠多导监测室,在我市最早开展睡眠监测。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睡眠心理科病区(六区)的环境和资源不断优化,致力于打造惠州高端的睡眠心理开放病区。经过近三年的建设,睡眠心理科病区(六区)收治患者的能力和效率明显提高。2021年1-11月份病区入院人次数较2019年同期增长18.20%,出院人次数较2019年同期增长18.01%,常出现住院床位一床难求的情况。

中医馆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康复治疗手段逐渐被运用到临床心理诊疗中。市二院建设的中医馆,自开馆以来致力于通过中医治“心”病。中医馆面积约350平方米,开设有中医门诊、中药治疗以及针灸、推拿、拔罐、刮痧、艾灸、耳针(耳穴压豆)等中医理疗专项服务,既面向心理障碍患者,也面向广大老百姓提供中医药诊疗服务。

据介绍,曾有一位患者身体检查没有任何问题,但总觉得自己后脖颈冷,大热天也围着大围巾,后来医生为他进行了心理疏导和针灸,该患者得以康复。“心病还需心药医。”中医门诊医生表示,针对失眠、多梦、情绪烦躁不安、紧张或压抑、恐慌等问题,以及经医学反复检查正常但一直头晕、头疼、心慌、心悸、胃肠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内服外调”。

惠州市名医、市二院副院长骆焕荣表示,经过三年建设,市二院临床心理专业的诊疗范围、专科能力、科研水平、体系建设等方面较建设前有明显提升,与同类专科比较,凸显在临床心理和睡眠医学专业方面的技术优势和专科特长,实现了临床心理医、教、研、预防、康复一体化运作。

加码科技设施

先进设备助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对于心理疾病来说,除了心理治疗外,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传统治疗方式,而物理治疗则是一种新兴的非药物治疗手段,采用电、磁、声、光等物理手段对患者进行治疗。

近年来,市二院不断完善医疗设施建设,购置先进设备,把改善群众就医条件、提高医疗水平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如在硬件设备上,配备了宣泄室、心理CT测评系统、韦氏智力检测系统、儿童孤独症评估系统、神经心理测验系统、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仪、生物反馈仪、脑功能CT、认知矫正治疗系统、儿童康复设备等国内先进的医疗设备。

在市二院,记者见到了多导睡眠监测仪、儿童心理康复部设备、脑障碍治疗仪、心身睡眠治疗系统、沙盘训练系统、宣泄系统、药物浓度监测系统等仪器设备,这些近年来引进的“利器”带来满满的高科技既视感,而这些高科技设备,可满足不断增加的病患需求、应对复杂的心理问题。

记者还了解到,依托信息化技术手段,近年来,市二院在原来电话预约、网上预约的基础上增加微信预约功能,实现微信预约与医院HIS系统同步,增加微信预约与在线挂号、在线缴费功能,给患者提供了便利,也大大缩短了患者就诊等待时间。

强化人才赋能

科教研协同推进助力高质量发展

人才,是学科发展最核心的动力。临床心理专业是我市市级重点学科,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化社会心理服务团队,是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

经过三年的人才队伍引进和培养,市二院临床心理专科团队建设基本完成,引进了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物理康复、中医康复、儿童康复、团体心理治疗等相关人才,三年累计选派人才进修及培养30人次以上,已完成高、中、初级技术职称人才梯队建设。其中心理健康体检与调适科团队有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8人;睡眠心理科门诊团队有高级职称16人,中级职称1人;睡眠心理科病区(六区)有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5人;中医科有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人。

医技创新是医院临床心理专科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临床诊疗技术工作离不开科研工作支撑,市二院历来重视科研工作,2019年该院临床心理专业共有市级科研立项4项,论文发表23篇,其中SCI论文4篇;2020年有市级科研立项3项,论文发表25篇,其中中文期刊1篇;2021年有市级科研立项5项,论文发表24篇,其中SCI4篇。纵观三年发展,市级科研立项已达到12项。

教学方面,该院积极发挥人才“传帮带”作用,近三年来对42名住院医师开展规范化培训,并积极带教16名本科临床见习生,并开展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达132人,精神专科联盟培训20人。

为提高我市社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近三年来市二院共举办14场次全市性心理服务能力培训班,其中包含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和演练6场次,累计为全市培训3000人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育市级高素质医师队伍,全年临床心理专业工作人员外出学习近百人次,通过不断组织学习,打造“高精尖”社会心理服务人才团队,赋能心理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专业高地

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高水平建设

惠州是“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建设试点工作”广东省级试点市,三年来,市二院社会心理服务办承担市项目办职能,按照相关要求努力推进我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而临床心理重点专科的建设,将有利于打造我市心理服务专业技术新高地。

开通24小时心理服务热线

“我感觉自己一事无成,很自卑很焦虑,怎么办?”“我害怕和陌生人说话,不敢和别人眼神交流,要怎么解决这心理障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人因为各种因素导致紧张、惶恐、焦虑,甚至失眠,他们急需得到心理疏导和心灵安抚。

依托市二院资源平台,惠州市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2661120暖心开启,该热线由临床心理科、精神科医护人员及从事社会心理服务、社工服务的志愿者24小时值守,为市民提供公益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累计接听来电3800人次,处理了80多例高危来电。

为畅通疫情下心理服务热线渠道,市二院在2020年1月紧急将原来的心理援助热线(2234880)设为疫情心理咨询专线,2月、3月又先后开通疫情期间青少年心理援助专线(2182382)、市抗击新冠肺炎心理干预队工作室专线,与惠州市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2661120)共同运行,实现“四线并行”24小时不间断服务,较好地做到了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

组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

为有效推动我市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相关建设工作的落地,市二院积极发挥专业技术带头作用,在加强心理专业学科建设的同时,依托高质量人才队伍,组建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的市、县(区)两级心理危机干预队伍。

通过惠州市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心理专家对重点人群开展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不定期到各县(区)集中医学观察点对集中隔离人员心理状况进行评估指导,截至目前,累计巡查25次,线上干预63人次,现场干预95人次,共驻点提供24小时心理评估干预服务277天。疫情期间,焦虑、抑郁等问题突出,惠州市心理危机干预队伍针对不同年龄和不同职业群体、不同场所的心理卫生服务需求,派出心理专家夜以继日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以人文关怀打赢“心理战疫”,为阳光心灵穿上“防护服”。

率先开展公务员心理健康体检

公务员队伍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作为人民的公仆,公务员的心理问题不但影响个人健康,更关乎执政意识和为民服务的能力。2021年,依托惠州市心理健康体检中心在市二院的设立,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公务员心理健康体检工作,把心理健康体检纳入公务员年度体检内容。

惠州市心理健康体检中心成立以来,市二院不断将心理服务工作重心前移,广度延伸,开展重点人群心理健康体检探索,未来逐步向全市推广心理健康体检项目,为更多群体提供心理问题早期识别和干预服务。

获批“惠州市科普教育基地”

“这几类人群更容易患抑郁症”“有这些性格基础的人,容易被强迫症盯上”“这种方法助孩子不再分离焦虑”……依托惠州睡眠心理健康订阅号、惠州日报、惠州头条APP等媒体平台,市二院大力推广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市民的心理健康保健意识。惠州睡眠心理健康订阅号关注量从2019年到2021年提升了近300%,社会宣传效果明显。

为做好心理健康科普和义诊,市二院牵头组建惠州市心理健康志愿服务“1+7+N”队伍体系,已组建队伍13支,登记志愿者总数千余人。医院先后到惠州市华罗庚中学、惠州工程职业学院、博罗县湖镇镇响水中心小学等学校开展“1+N”形式的心理义诊活动。此外,市二院开展的“护心行动”目前已开展心理健康宣讲活动16场次,服务群众5500人次;开展心理义诊4场,服务450人次。

近年来,我市大力普及精神卫生健康知识,引导社会正确对待心理健康问题,主动到医院做心理健康体检的人群大幅上升,这说明大众对心理健康重视度越来越高。市二院开展的心理健康科普工作广受赞誉,2020年获批“惠州市科普教育基地”。

根据相关部署要求,到2021年底全市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经过努力,我市健全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与此同时,立足学科强院的理念,市二院临床心理专科建设工作也在2021年取得圆满收官。当前市二院正以创“三甲”为契机,致力于打造成为大专科、小综合的心理专科医院,不断实现人群全方位服务,打造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惠州样本”!

惠州日报记者李春凤

通讯员刘菁 郑愿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