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头山山清水秀,层峦叠翠,山峰嵯峨,林海苍茫,因其溪谷清幽,风景秀丽,绚烂旖旎,令我流连忘返。而让我最感兴趣,并深陷其中的,还是东江纵队武装小分队那段隐蔽深山老林中、坚持不屈不挠斗争的艰苦岁月,因为我了解象头山,是从中共博罗地方史料开始的。而第一次前往象头山,也不是为了观光览胜、寻幽探秘,而是为了搜集相关的党史资料。
2001年冬,我到博罗县委党史研究室整理、编撰博罗党史资料,从中了解到中共方面进入象头山区开展活动,是从争取、改造陈文博土匪武装,发展壮大抗日武装力量开始的。2008年夏,我首次到象头山时,在七级电站一位老职工的带领下,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先参观了五级电站的小人岩,然后上到四级电站的大人岩,留连了很久,心里一直默默地背诵着史料中记录这段历史的文字。离开的时候,原以为还要到其他革命部队活动旧址参观的,不料老职工却说“没有了”。我一听,满脸疑惑,问:“不是还有‘陈文博土匪窝’、‘陈庚武装小分队驻地’吗?”岂料老职工听了,比我还疑惑,惊讶地说:“奇怪了,我在电站工作了30多年,只知道大、小人洞是革命部队隐蔽、坚持跟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的地方,其中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共博罗县第一任县长曾光,但从来没听说过山里还有土匪窝、革命部队驻地什么的。”顿时,我怅然若失,惘惘然地望着眼前怪石嶙峋、高高耸立的山峰,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就这样,我第一次到象头山搜集党史资料、寻找红色遗迹,从满怀希望,到无比失落,结果是怀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后来,我曾十多次前往象头山,一边饱览山中美丽的自然风光,一边继续寻找记录在史籍中的土匪窝和革命部队活动轨迹,足迹遍及范家田、下沛、担杆坳、济公田、大人岩、小人岩、白水磜、望娘坳等,但除了大、小人洞外,至今一无所获。
虽然曾无数次地听向导和随行人员说:“1946年6月,东江纵队主力部队北撤后,留下博罗解放后的第一任县长曾光带领14人组成的武装小分队在象头山大、小人洞隐蔽,坚持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我也曾无数次固执地问他们:“你们知道吗,在东江纵队还没有撤退时,隐蔽在象头山的武装小分队队员陈庚、陈潭进、黄维新(黄毛仔)到剑潭执行任务时,在汤村被捕,后被国民党押送到南坑径秘密杀害。”“1939年夏,博罗党组织为了发展壮大抗日武装力量,派地下党员胡展光前往象头山,成功争取象头山陈文博土匪武装接受共产党的领导。这支土匪武装经过严格整顿训练后,立即开赴铁场、福田前线,成为博罗地区的一支重要抗日武装力量。”“1945年冬,活动在惠东坪山的东江纵队一支武装小分队转移到象头山一带活动。1946年1月间,武装小分队在中队长陈庚的率领下,先后在田牌岭背坑、附城风雨亭设伏,活捉国民党博罗县联防大队长黄李康、联防主任林遇春,并将两人处决。”……而得到的回答无一例外是“不知道”、“从来没听说过”。
对此,我一直耿耿于怀,渴望着有一天可以如愿找到这些遗址,可以不留遗憾。于是,去象头山,找到“陈文博土匪窝”、“陈庚武装小分队驻地”,成为我的心病。直到有一天,我偶然在县委党史研究室数万册的书籍中,翻到了一本纪念曾光同志的小画册《永远的怀念》,然后在画册前言里读到了这段话:1993年9月间,原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第一团团长、解放后首任博罗县县长曾光同志,应我县小金河水电站管理局之邀,偕同原水力电力厅厅长魏麟基等一行,由穗专程来博,在原县委副书记李佛荫、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老战士联谊会会长叶文芳陪同下,前往小金河水电站考察观光。此行,曾光同志应局盛请,为小金河大、小人洞的岩石上题写“洞天朝阳”、“奇岩神兵”各四个大字,还写了“小金河大、小人洞革命史简介”。
从此,游客们到大、小人洞参观时,除了可以在岩石上看见“洞天朝阳”、“奇岩神兵”八个笔画粗犷、力道劲遒、威武不屈的石刻大字外,还可以在大人洞内那块简陋斑驳的小小纪念碑上,记住了我们的英雄名字:曾光、刘彪、汪英(女)、赖观娣(女)、江崇禧、陈潭进、黄维新、罗方、陈庚、郭贵、何坚、卢玉、肖发、罗仔、叶甲房(隐蔽在泰美圩茶楼)等15人。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于是,我长叹一声,终于放下了心中的执念,释然于怀:“长期打算,分散隐蔽,积蓄力量,待机发展”,是中共江北地委根据广东区党委的十六字方针指示,作出的艰难决定。当时形势严峻,国民党广东当局背信弃义,破坏“北撤协定”,进犯博罗解放区,处心积虑消灭留在博罗地区坚持隐蔽斗争的中共地下党员和武装斗争骨干。白色恐怖笼罩着江北地区,环境极为恶劣,但在地方党的积极配合、革命群众的全力支持下,中共博罗地方组织坚持分散隐蔽,开始了艰苦卓绝的、英勇顽强的自卫斗争,最终克服重重困难,渡过了艰难的隐蔽岁月,胜利完成了任务。
“洞天朝阳”红,“奇岩神兵”勇。峰峦叠翠的象头山深处,隐藏着两处革命历史遗址,当真是我们之幸,更是我们的骄傲,我们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