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日常叙事构建当下生活

2022年01月13日惠州日报书苑
字号:T|T

日常历史学已经成为显学,大多以地方或区域为书写主体,浓缩到“一个小区的日常景观”的,我之前尚未读过。这部《流动的丰盈》,是极有意义的。

生活在城市、城镇里的人,住在各种各样的小区,小区是离我们最近、最基层的地方。历史学家徐前进的这部著作,选取的是自己居住其中的一个现代城市小区。该书讲述的、呈现的现象与事实,也正如此,都是一些司空见惯、重复性极高的场景。

居民争吵,夫妻打架;消防演习;公用绿地被占用,成了蔬菜地和养鸡场;快递和外卖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到处安装的监控器;到处张贴的小广告;垃圾处理;养狗与遛狗;小区书店、麻将室、聊天场所、广场舞……徐前进用生动细致的语言描写的这些景象,不需要我再详细地复述,每一个人都了解、熟悉这些事情,它们构成我们的日常。

比起现象描述,我更感兴趣的是,作为居民和学者,徐前进所感受、所思考的结果,以及日常景观叙事进入研究领域有什么意义?

这是一项实践写作。徐前进说,当下的日常生活的丰富性让他着迷,这些微小的景观可以简化为一种制度或风俗的象征,而且具有普遍的阐释意义。

“当下”一般很难归入历史研究领域,长期以来,日常生活的现在时状态被部分地或完全地排斥在宏观历史逻辑之外,后一个时代的人只能以间接的角度想象前一个时代的日常生活,并据此构建一种缺少日常生活基础的历史叙事。徐前进的实践写作的目的,就是弥补这种空缺。

所以,徐前进的观察与分析,具有即时性,我认为,一个点一个点的即时性,在时间的推移中,会逐渐形成为一条连贯的线,逐渐构建成为通常认为的“过去的历史”。

这些观察与分析,大部分都是在场的感受加上学者的穷究才能获得的。比如,监控器引发的技术厌恶,与科技日常应用的双刃剑效应;比如,垃圾桶及其所属的城市卫生体系,在日常生活中被排斥和被边缘化,及其在道德意义和政治意义上的反应;比如,小区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边界的模糊所引发的“公”“私”讨论……我得到最大启发的,是有关楼道小广告的论述。徐前进说,在公共景观的意义上,这是一种备受指责的行为,但在个体生存意义上,这种行为有获得理解的可能。对此的默许中有迫不得已的宽容以及对谋生本能的认可。小区公共空间不断出现的小广告是一种孤独个体的权力意识,有其合理性,但不是绝对的合理,也不是普遍正义的合理。在现实中,居民对于整洁环境的审美愿望最后也起到了作用,小广告不再随便贴在墙上,而是贴在边边角角。

徐前进强调了小区频繁的流动性背后,以匿名和失序为特征的现代陌生人社会带来的无根感。无限度流动性的一个后果是关联性的断裂,小区带给我们的家园之感并不强烈,很难产生落叶归根的感觉,在现代都市文明里,“流动的丰盈”或许也意味着“流动的匮乏”,而我们都在努力学习接纳与被接纳。这部作品促成我们对此进行反思。

(林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