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通往内心最美的语言

2022年01月16日惠州日报书苑
字号:T|T

韩浩月是个“狠人”。在这样一个融媒时代,近3年连续出版了《有时悲伤,有时宁静》《世间的陀螺》《万物皆有光》等5本文集,开着专栏拿着奖,却依然低调如常,吾辈岂有不服之理?而若是追溯其灵感来源,探寻其笔底生花的秘诀,《有时悲伤,有时宁静》一书似可解君之惑。

简言之,这是一本关于书的书,收录了韩浩月近年来发表于《新京报》《中国青年报》《香港文汇报》等各大纸媒的数十篇读书随笔类文字,分作三辑:“没有不带附言的信”“遐想与疼痛”“历史的杯底”。虽然这些阅读心得源自古今中外、文史哲美等各类书籍,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的典型特征,即朴实、真诚、善思考、视角独特、剖析深刻。

有人说,打开一本书就是打开一个崭新的世界。韩浩月的做法却是,“在读到一本喜欢的书之后,洗干净手,为它写下一篇书评,如同写下一封‘情书’,当书评画上句号,阅读才会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才会启动下一次的‘冒险之旅’”,这本《有时悲伤,有时宁静》,恰是其亲历一场场“冒险之旅”留下的最好纪念。

在韩浩月看来,智利作家安东尼奥·斯卡尔梅达的《邮差》是一本用诗歌语言讲述友情和爱情的小说。“不得不说,诗歌给了这个貌不惊人的邮差莫大的勇气,而爱情最终让他了解和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尤其是在网络时代,“见字如晤”的笔墨往来,不仅氤氲着诗歌的浪漫与激情,更凸显着文字之美、人情之美,以及期待与怀想之美,是静默、呆板而冷冰的电子邮件所无法比拟的。

尝闻一评论“大牛”曰,书评写作就是“小儿科”。似乎连通读全书都是不必要的“愚蠢”行为,只须瞄一眼序跋,瞥一下简介即可。对此,即便浅薄如吾,亦会回敬以鄙夷的目光吧。吾之拙见,哪怕不能视作写情书般的郑重其事,书之评却也是在通读、深读或重读之下的阅后所得,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事儿,一如韩浩月所坦陈的:“我的个人体验是悲伤与宁静的更迭与交织,悲伤来自于生活事件的撞击,宁静则来自于心灵潮汐的安稳。”文字是通往内心最美的语言。既然“不得不说”,那就不妨说得情真意切一些,说得明白晓畅一些,让更多的人因为你的评而受到感染。

因阅读而思考,因思考而成文——书评写作无疑是对阅读内容的回望与反思,是一种加深理解的过程,亦是一种精神的升华。韩浩月能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获得不竭的灵感、前行的力量与心灵的成长,相信你我亦能“顺藤摸瓜”并“抽丝剥茧”,从他的评论中,看到潜隐的希望、理想的光芒。

(刘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