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皆荣(左)与同事在工作中。 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
市劳模袁皆荣是惠州东江威立雅环境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江威立雅”)焚烧车间现场工程师。去年12月份,经过他优化升级的焚烧锅炉水质监测系统,实现锅炉水自动输送到检测设备的无缝对接,最大限度确保焚烧锅炉的安全生产。
袁皆荣2007年入职该公司,类似上述善于钻研、精准分析优化车间设施的成功案例还有很多,是公司的技改“达人”。15年来,从焚烧班长到焚烧现场工程师,他兢兢业业坚守一线,敢为人先大胆尝试,以问题为导向主导60多项技术改造项目,用勤奋和专业为技改工作贡献力量。
每天给焚烧设施设备“把脉”
见到袁皆荣时,他正带着同事在焚烧车间检查湿法洗涤系统,该系统是关系烟气排放的重要设备,如果异常可能导致烟气排放异常。他时不时脱下手套触摸洗涤塔试试温度,看下水循环情况。他告诉记者,看似重复简单的动作,是发现锅炉是否正常运转的关键。
“从实际出发,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问题,再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袁皆荣说,焚烧系统是一套很复杂的设备,在运行期间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每天给焚烧设施设备“把脉”成为他的习惯。
与此同时,随着车间产量不断提升和废物结构的持续变化,焚烧运营连续性和环保管控的要求越来越高,困扰车间稳定运行的问题也显现出来。其中就包括二燃室出口结焦,两个月必须降温进行清理的问题。袁皆荣通过清焦时的观察,发现最严重的积灰位置,他提出切除对流管束,让烟气流通就可以有效防止结焦的解决方案,但是这个解决方案需要对锅炉系统和焚烧系统做较大的改造,且效果有待检验。他坚持这个解决方案,带头实施改造并获得成功。
“虽然每天都要‘在线’,但因为热爱这个事业,我乐在其中。”袁皆荣说,东江威立雅是广东省危险废物处理示范中心,是全国31个危险废物处理示范中心之一,具备高温焚烧、物理化学、稳固化填埋等综合处理能力,可处理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46大类中的42类废物,是省内处理类别最全、处理规模最大的危废企业之一,为省内10多个地级市、5000多家产废企业提供服务,每天都全天候生产运营。作为焚烧车间现场工程师,袁皆荣基本全年无休,每天关注一线生产状态,一刻也不能松懈。
手把手向同事传授经验
作为设备设施最复杂、技术含量最高的焚烧车间,很多设备和工艺都是从无到有,随着环保法规的修订完善,环保要求不断提升,袁皆荣带领团队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勇于先行先试,大胆实践探索。在他的主导下,该公司的废物暂存库改造,由原来的人工管理升级为智能化仓库;焚烧系统新增湿法装置,使尾气脱酸效果更加明显、更有保障性;新增多套蒸发系统,提升了物化废水的处理能力等。
为给焚烧车间大修工作保驾护航,袁皆荣可以48小时不眠不休;为处理突发的设备故障,他可以凌晨两点从睡梦中爬起;为解决一个技术问题,他不断观察、试验,突破常规;为实现焚烧烟气安全排放,袁皆荣通过多次试验,成功实现技术革新,为焚烧系统新增湿法装置,烟气排放比改造前降低60%以上,氯化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指标排放远低于欧盟排放标准。
与此同时,在公司改革发展中,袁皆荣主动提出合理建议,先后主导进行焚烧车间进料闸板逻辑控制优化方案、制浆系统技改工程、干法喷射系统等多项技术改造项目,每一项工程的背后,离不开袁皆荣的默默坚守与付出。
“袁工没有高谈阔论,只有朴实的言传身教。”该公司焚烧车间主管周鹏告诉记者,袁皆荣是车间所有技改的“领头雁”,为整个车间的平稳运行作出了很大贡献。在传帮带方面,袁皆荣经常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借助团队的力量,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在工作中袁皆荣将自己10多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跟同事分享。手把手的传授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车间的技术人员都是袁皆荣一手带出来的。
“耐火砖底面和筒体要这样贴紧,不然会产生台阶”“垫片上的螺丝要先对角,因为单侧紧可能使压盖两边受力不一样导致泄漏”……日常工作中,袁皆荣身带一套工具,身后跟着一群“徒弟”。他经常告诉大家,到现场干活要多看、多听、多想,发现问题要勤于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设备的调试开机运行到故障的判断与处理,袁皆荣很少用专业术语,他用最简单易懂的实际操作,让车间每一个人学到最实用的技能。
惠州日报记者黄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