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门县龙华镇到滩村“做棚”节。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通讯员黄伟光 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传承一方民俗。惠州“控潮海之襟要,壮广南之辅扆,大海横前,群山拥后”,乃大河文明与大海文明交会地,自古铸就开放包容的万千气象,演绎着和谐共生的多元文化,其中的民俗文化兼容共生、个性独特,既有中原文化浸润滋养,又有本土文化坚韧生长,精彩纷呈。
虎年春节,在这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里,惠州人一丝不苟地准备过年物品,逛花市、买春联,制作糖环、油角、米饼等美食和花灯……一年一度的年俗大戏,亦徐徐拉开大幕。
在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留惠过年的市民可选择参与惠州本地的精彩年俗活动,观赏客家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等文化滋养的结果,感受原汁原味民俗活动,亲身体验祭祀的仪式,感受惠州脉搏的起伏,一定会很震撼。
上灯
将家族基因写入文化密码
春节是充满人情味、家族味的节日,一切的准备和演绎围绕人而展开。在惠州广大客家地区,上灯习俗以及围绕上灯所展开的花灯制作、请灯活动、灯酒聚会蔚然大观。
“添灯”谐音“添丁”,具有特别的寓意与祝福,但凡上一年添了男孩的人家,正月都要在村中祠堂吊一盏大花灯,昭示添丁。这是对新生命的高度认同和热情歌颂,人们以上灯的形式,强化血缘关系,不知不觉间将家族基因写入文化代码。
作为上灯活动的重头戏——花灯是必不可少的,很多人家早早为家族盛事筹谋,于上一年诚意向花灯师傅订花灯。在博罗、龙门等地,有不少心灵手巧的花灯师傅,永汉虎头花灯、龙江牛迳灯、柏塘茜塘围花灯等,都是集实用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工艺品,成为附近乡民的抢手货。
春节前订好花灯,人们从正月初二至元宵前后,请灯、上灯、赏灯、暖灯等一系列活动在惠州农村渐次上演,将春节的气氛推向高潮。
以千年古村落、博罗县湖镇镇湖镇围为例,湖镇围胡氏族人每年正月初六,只要隔年有哪户人家诞下男丁,就会举行隆重的“上灯”仪式,灯头人家举着家族的大旗,一大早一路舞动醒狮,敲锣打鼓,鞭炮喧天,热闹异常,到指定的地方去“买灯”,买灯回来将灯挂在胡氏祠堂。胡氏族人不论身居他乡,还是住在围里,都要回到宗祠,参加一年一度盛大喜庆的上灯活动。
博罗的乡村上灯环节出现的横河大鼓、湖镇大鼓、龙华大鼓都是颇具影响力的大鼓代表,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锣鼓的声音更是一浪高过一浪,尽情表达着村民的喜悦之情。
在湖镇大鼓的敲击乐声中,每年,湖镇围上灯活动都会吸引无数游客前来观看,成为东江流域规模最大、保持传统最完整、最热闹的春节必备节目之一。
会节
亲友团聚增进感情
春节是亲友团聚、增进感情的时节,走亲访友必不可少,由此产生的习俗,也是非常热闹喜庆的。
在东江两岸流域,一种叫“会节”的节日在春节到来后在各村落次第上演。会节时间各地不尽相同,多数在农历正月,如惠城区小金口街道水口街道万卢村,仲恺高新区潼湖镇赤岗村,博罗县横河村五村、岗里村等,欢乐贯穿整个正月。
以小金口的会节为例,这是具有东江特色的民间风俗,至今已有600年左右的历史。在会节这天,随着早上鞭炮声及麒麟锣鼓声的响起,各家各户杀鸡杀鸭等,准备菜肴迎接客人。主人家一般不收红包,但客人一般携礼而来,如烟酒、水果、茶等。主人家以人多为吉祥,客人越多,主人家便越欢喜。
类似的聚会在龙门上演,当地叫作“做棚”。从农历正月初二到二月初,“做棚”习俗在龙门县永汉、麻榨、龙华等地的村落轮番上演:村民选定一个日子,备好美酒佳肴,邀请亲戚朋友前来相聚庆贺,享受美餐,互叙友情,通常还邀请戏班、狮队等助兴,“做棚”日成为这些村落在整个春节最热闹的一天。
“做棚”期间,一些重要节日聚集,如上灯、元宵、龙抬头等节日,各姓族人的新年寄望尽在其中,展现不同层次的精神寄托,是一个群众参与性广,民俗特色鲜明,氛围浓厚的群众性民间传统习俗,成为龙门旅游的一张名片,每年都有很多珠三角游客纷纷参与。
2018年12月,龙门“做棚”习俗入列惠州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个习俗,与东江沿岸村落的会节以及各地的庙会有异曲同工之妙,成就龙门独特的年味。
元宵
精彩民俗让人应接不暇
随着元宵节的到来,春节的气氛掀起最后一波高潮,元宵前后的惠州民俗,让人应接不暇。
正月十四是惠城区汝湖镇上围村、下围村舞草龙的日子,传说龙能够消灾祸、保平安、夺丰收,是吉祥的象征。因此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至元宵节夜,或者村里发生旱涝等灾害时,村里都会组织“舞草龙”活动,以求驱灾降瑞、吉祥安康。
正月十五,更为热闹的惠东吉隆舞龙每年如期而至。吉隆舞龙闹元宵始于明末清初,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十六日两晚,吉隆都会以隆重的仪式舞龙,村村舞龙,请龙神、开光、起龙、舞龙、穿龙架、化龙等固定程序一环接一环,穿接着“钻龙身”“拔龙须”的美好寓意,祈求当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个时候,吉隆也变得非常热闹,大家忙着置办丰盛的菜肴宴请亲朋好友,还要置办拜祭神灵祖先的物品,出门在外甚至移居港澳的乡亲,也要举家回来看龙、舞龙。
在惠城区横沥墨园,人们抢吉祥水闹元宵。墨园村元宵民俗文化始于清朝同治年间,元宵期间,全村男女老少、外出返乡村民欢聚一堂,祈福、打醮、游神、巡村。往八卦葫芦井抢“吉祥水”是墨园村闹元宵活动最隆重的节目之一,该古井历经数百年,至今仍清流汩汩。
在元宵节这天,井水被人们赋予了平安好运的美好内涵,越先抢到水,福气越多。
平海古城的“摆盆”在元宵节后举行,目前有西北、西元两个自然村还保留这个传统。其中,西北村的“摆盆”活动在正月十六举行。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