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实再现秘密大营救全过程

惠州红色文学作品《穿越封锁线》出版发行

2022年02月06日惠州日报书苑
字号:T|T

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近日,惠州市作协主席、《东江文学》主编陈雪创作的《穿越封锁线》由广东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是广东省委宣传部主持编纂的“红色广东丛书”之一。《穿越封锁线》真实记录了广东地方党组织和东江游击队营救文化人士的始末,披露了粤港秘密大营救许多鲜为人知的营救细节,翔实再现了被茅盾称之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的全过程。

内容

七个章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1941年冬,香港沦陷,数百名遭日军搜捕的抗日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在日寇的重重封锁之下,突然在孤岛神秘消失。几个月后,却又安然出现在抗日根据地和大后方,一时之间,敌人为之震惊,世界为之刮目。

这场转战粤、港、澳的壮举,跨越大半个中国,历时200余天,行程二万余里,共将800多名被困香港的文化名人、爱国民主人士及家眷、国际友人等平安护送到大后方,书写了抗战史上的光辉一页,被茅盾称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为实施这一庞大的营救计划,中共广东省委动员了数千名地下党员,建立了近百个地方基层党组织,集中了东江游击队大部分武装力量,共同参与了这次大营救行动。

《穿越封锁线》正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再现。该书分为“香港风云”“秘密大营救”“从香江到东江”“穿越封锁线”“辗转三江”“营救中的特殊任务”“永不忘却的记忆”七个章节,以纪实笔法详细记述了广东党组织及东江游击队粤港秘密大营救的全过程。

创作

专门到港澳等地搜集资料

对于“粤港秘密大营救”,作者陈雪早在十多年前就参与了《东江特遣队》的电影剧本创作,后来又参加了《东纵北撤》《大营救》等影视剧本创作,在此期间还陆续写过东纵老战士的人物传记和多个“大营救纪念馆”的展陈大纲。

“我自以为凭着多年来对中共党史和东江纵队史的接触和了解,是完全可以完成这部大营救的纪实作品的。”陈雪说,可正式着手案头准备的时候,才发现面临着诸多困难。最先面临的是史料不足,因为参与大营救的人早已作古,根本无法采访到第一手材料,全凭《秘密大营救》和《胜利大营救》这两本书。

为了获得更多的创作史料,他曾到深圳、河源、梅州、韶关等地市的党史方志部门搜集相关资料。为掌握更多的写作素材,陈雪还专门去了一趟香港、澳门,在当年八路军驻港办事处、避风塘联络站、铜锣湾码头、九龙、西贡等地转了一圈,后又沿着当年的主要交通站,从白石龙、坪山、茶园、惠阳、老隆、韶关一站站地走下去,搜集相关史料。

评价

《穿越封锁线》具有很高的史料文献价值

“文化名人大营救是抗战时期东江纵队在党的领导下组织的一次重要救援行动,不仅保存延续了中华民族的‘文脉’,也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惠州知名党史专家何焕昌表示,陈雪撰写的《穿越封锁线》这本书,聚焦“胜利大营救”这个主题,凸显了革命先辈舍生忘死、英勇无畏的精神气概,非常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教育意义。

何焕昌认为,该书主要具有三大特点:一是考证严谨、史料翔实。为了确保相关事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陈雪多次到深圳、河源、梅州、韶关等地走访有关单位搜集史料,还亲身到香港、澳门,重走当年大营救的交通路线,全面收集并认真考证每一处细节,使书中记叙的史实更加翔实具体、可感可信。二是历史纪实、真实客观。该书是一部历史纪实作品,与以往反映大营救题材的影视剧本和文学作品不同,书中内容完全以当事人回忆录、地方志、档案文件等真实可靠的史料为依据,没有虚构和臆测的成分,具有很高的史料文献价值。三是全面系统,兼顾始末。该书全面反映了大营救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起因、过程及影响,达到了“全方位、多角度”展现这一历史事件全过程的目的。

《穿越封锁线》出版发行后,很多读者给予了高度评价。读者刁景森说,作者对事件的叙述与呈现无疑是成功的,其成功之处在于对史料的全面挖掘和精细梳理,站在历史情境的大视野和大格局中,把握住中国近现代深入灵魂的民族主义情感和时代脉搏跳动感,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精准生动的刻画与叙述,实现了一名作家的使命自觉与精神追求。

读者吴永强说,本书作为叙写红色题材的纪实作品,其关键在于平衡了作品中的纪实性与文学性。整部作品在排篇布局上构思巧妙、详略得当,选取出大营救过程中一些典型事件和代表人物进行突出描写,让这部历史纪实作品在体现历史原色的同时,又极富文学品读的美感,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大营救历史。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宫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