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的深情守望

2022年02月06日惠州日报书苑
字号:T|T

环保工作者肖林,在人文纪实类作品《守山:我与白马雪山的三十五年》一书里,从个人成长和工作经历的角度,讲述了他与白马雪山的渊源。在这场人与自然的深情驻守中,五彩的经幡始终飘扬在这片高原,守望雪山就是守望家园的执念,也一直萦绕在以肖林为代表的一代代“守山”人心中。35年,作者用人生中最为美好的光华,深刻诠释了“尊崇自然、敬畏生命”的环保理念。

白马雪山位于云南德钦县东南部,是澜沧江和金沙江及其支流支巴洛河的分水岭,自然地理环境及生物资源十分丰富。1983年,在这片美丽的地方,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应运而生。

本文的作者自小就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16岁初中毕业,他就被招进白马雪山自然保护所,成了一名坚定的环保工作者。全书以舒缓有致的笔调,描摹了肖林、奚志农、培布、钟泰、龙勇诚等一大批环保人扎根边地,守望雪山的感人故事。

随着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少数不法分子仍心怀侥幸,致使盗木、偷猎等违法行为屡禁不止。

出于对环保事业的热爱,肖林和他的同事们除了一如既往向当地百姓宣传国家环保政策、解读生态条例、告诫人们做一个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守法公民外,对那些破坏生态的不法行为,还展开了坚决的斗争。

作者以平实的语言,鲜活再现了众多环保人35年风雨兼程守山的动人场景,真诚表达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炽热情怀。嫉恶如仇的肖林、坚毅顽强的奚志农、智勇双全的培布、忍辱负重的钟泰、热情似火的龙勇诚……一个个朴实果敢的汉藏队员,经年累月穿行在自然保护区的山林沟壑,只为了这里的天更蓝、水更碧、林更茂、地更沃;只为了古老而悠久的藏地文化,欲加芳香醉人。

为了探求区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的行踪,掌握其种群、类别、数量及活动规律,肖林和他的同事不畏艰难,常年蹲守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寒山区。经过漫长的十年守候,终于捕捉到滇金丝猴的身影,并逐渐摸清了它们的出行路线和生活习性,为这一珍稀物种的繁衍与后期保护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除了滇金丝猴,生活在这里的猕猴、雪豹、林麝,扎根在密林里的独叶草、云南杉、秃杉等一批国家濒危灭绝的动植物,都是肖林和他的同事们倾力保护的对象。

为了采撷到更多更有价值的生态资料,他们常常身背超过自身重量的行囊,深入保护区的每一片土地,半个月的时间追踪相关动物行踪,半个月的时间用来做植物样方。尽管风风雨雨那么多年,青丝染成了白发,皱纹爬满了眉间,有时候为了保护区的一草一木,甚至还遭来旁人的冷嘲热讽,但他们却从未后悔当初的选择。

《守山:我与白马雪山的三十五年》展现了环保人的美好心灵,并以灵动的笔触,借助清新如画的环境描写,细致入微地映衬出笔下人物高尚的精神境界。

(刘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