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 突破卡脖子瓶颈

2021年市中青班第一课题组

2022年02月10日惠州日报东江智库
字号:T|T
    惠东县白盆珠镇白马村引进大棚种植业。    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惠东县白盆珠镇白马村引进大棚种植业。 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年轻干部要提高调查研究能力,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一定要学会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提高工作本领。”调查研究是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是开展和推动工作的重要抓手。对于干部特别是正处于长才干、强本领阶段的年轻干部而言,将调查研究这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练扎实,是提高工作成效和能力水平的重要一环。

当前,惠州已站在新的起点上,正处在由量变积累到质变升华的关键转折期,保持良好态势、迅速向上则跻身一流,失速向下则沦为平庸。越是这种时刻,越需要我们发扬“严细深实快”的作风,“一竿子插到底”,倾听基层干部群众的所思所盼,了解发展一线的急难险重,直面改革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方案、作出新回答。

2021年市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期间,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突出调研式学习,组织学员围绕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分5个课题调研组,集中一周时间深入惠州发展一线开展实践调研,形成了5篇高质量调研报告,为进一步把调查研究成果反馈好、转化好、运用好,本期《东江智库》对这5篇调研报告进行摘登,以期对相关工作的推动带来启发思考。

农村宅基地和住房是农民的基本生活资料和重要财产,也是农村发展的重要资源,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事关农民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大局,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惠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稳慎推进宅基地改革工作,形成了支撑宅改、管住长远、农民放心的制度机制,探索了一村一策、解决有关历史问题的思路办法,实践了盘活闲置、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模式,创新了宅房转换、助力村庄规划落地的方法途径。

然而,受村庄规划不到位、建设用地规模有限、监督管理不到位、村民依法用地意识不高等因素影响,与国内先进省市相比,我市宅基地制度改革仍存在一些“卡脖子”的突出问题。为进一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提出10方面建议。

修订完善村庄规划,优化提升规划水平

根据国土空间规划划定的村庄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和生态保护红线范围,按照“多规合一”要求,在尊重历史、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村民住宅建设和公共服务,合理布局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用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需求,依托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成果,以自然资源部门“三调”数据为底图,建立村庄现状与未来规划数据库,制定村庄建设规划,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公开发布,明确刚性管控内容,为农村发展勾画科学可行的蓝图,引导约束各项建设活动。

对于已编制规划的村庄,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依法依规修订完善村庄规划,优化提升规划水平。

集约节约用地,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

加大存量宅基地的挖潜,进一步健全宅基地退出机制,采取“地票制证”暂时退出、有(无)偿永久退出等方式,盘活闲置宅基地。提高农村宅基地利用率,推广农民“多户联建、共享产权”,建设农民公寓等模式,保障“户有所居”。加强与自然资源部门的数据融合,引导农民充分利用现有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等土地资源建房。坚决执行“一户一宅”、落实“建新拆旧”的管控要求,减少新增宅基地数量。

健全监管机制,加大违法建设整治力度

加快健全市县主导、乡镇主责、村级主体的管理机制,整合自然资源、农业农村、住房建设部门力量,在乡镇组建村庄建设规划委员会,负责辖区内农村宅基地和农房建设监督管理工作。加强基层综合执法力量,加快用好市下达的执法专项编制,加大镇街公务员的培训力度,增加执法人员数量,落实村级主体责任,建立村级宅基地协管员队伍。推动农村建房网格化管理,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高压控制违建、抢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最大限度确保违建乱建行为被制止在萌芽状态,以更大的信心和决心,以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打赢整治违法用地违法建筑攻坚战。

加强风貌管控指引,挖掘村庄特色风貌和历史文脉

加强乡村特色风貌规划指引,进一步丰富符合本地区村庄风貌要求的建房图集,免费提供给建房村民选择;在乡镇建设农宅房设计服务点,对因受用地条件等因素限制无法按照既有建房图集建设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无偿提供符合风貌建设要求的设计图纸;在带图审批的前提下,由县镇结合实际研究出台村庄风貌奖补政策。充分发挥政府投资项目对村庄特色风貌建设的引领示范,明确要求村庄内政府投资房屋建设项目,严格按照按村庄特色风貌规划要求设计和建设。

进一步落实美丽乡村建设任务,从建筑民居、美丽庭院、村庄绿化、路域整治、标识系统、村庄亮化六个方面全面落实风貌管控,保护好村庄历史遗存的真实性,防止大拆大建,做到应保尽保;保持村庄肌理整体形态的延续,突出历史传统、地域性、乡土特色;充分发掘村史文化,汲取客家民居等本地建设风格,有序规范农房建设,夯实村庄特色风貌和历史文脉。

分类施策,多措并举化解历史问题

按照“依法依规、稳妥有序、尊重历史,兼顾现实,让利于民”的原则,对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的存量违建农房,实行统一指导、属地管理、科学分类、妥善处理,消减存量,遏制增量,保障农民“一户一宅”的权益,落实户有所居;严格落实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八不准”工作要求,对2020年7月3日后发生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的坚决进行拆除和问责。对符合村庄规划、“一户一宅”超面积占用宅基地、“一户多宅”的多宅部分、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通过继承或其他方式占用的宅基地,采取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

各村制定统一的“一户一宅”“使用宅基地面积”标准,确定起征面积与征收对象。其中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因历史原因超占的,超法定面积部分按阶梯计价收费;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通过继承房屋等方式占用的,区分法定范围内和范围外,按不同价格收费。个人原因不缴纳宅基地有偿使用费的,鼓励自愿退出、流转宅基地。在退出方面,目前退出的宅基地面积可以作为其家庭成员日后申请建房的宅基地面积;在流转方面,允许宅基地在村域范围内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的农户之间流转。

解决用地难问题,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在保障农民住房建设用地的前提下,解决乡村振兴建设用地难问题,为加快促进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土地要素保障。坚持宅基地改革试点与农村产权改革相结合,通过宅基地改革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有机结合,既增强农民群众宅基地所有权公有制的意识,又充分激活宅基地使用权作为农民的一项财产权能,为农民带来更多财产性收益,从而有效放大农村产权改革的综合效应,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党建引领改革,推动乡村治理落细落实

强化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实施“头雁工程”,加强村民小组长队伍建设,进一步将“大储备”工作推向深处,把推进宅基地改革的主力军建强建好。进一步组织培养以自然村为单位的村民事务理事会,加强人员培训,加强评估考核,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将工作成效与绩效挂钩,以此主导制定村庄规划,进一步明确集体成员权,规范、丰富村规民约,动员乡贤参与乡村建设和治理。创新群众参与机制,健全理事会机制,充分保障其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基层实践,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形成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坚持宅基地改革与深化基层治理相结合,解决好“主体性”的问题。

通过宅基地审批监管改革与深化基层治理相结合,能够进一步强化镇村主体意识、增强镇村主体功能,有效提升镇村等基层组织的治理能力和宅基地管理水平,从而为乡村振兴夯实组织基础。

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多措并举筹集改革资金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政府过紧日子,让群众过好日子。“用大家的钱办大家的事”,将宅基地有偿使用费、拆旧复垦、宅基地流转、村集体山林权、水域面积承包出租、乡贤捐资等渠道筹措资金用于宅基地退出补偿、公益服务、乡村规划,促进各项改革间的联动,降低改革成本。

“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对于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的村庄,采取“地票”制,将退出宅基地面积记好账,签订退出协议,等村民子女申请建房时扣除相应的退出面积,超出面积按标准缴纳有偿使用费。“用最少的钱办群众最满意的事”,资金都扎扎实实投在美丽乡村建设和宅基地改革上,资源条件好的村发展民宿、旅游等产业,资源条件欠缺的就做到干净整洁。

数字化赋能改革,引领乡村新经济新治理

充分利用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宅地基使用权颁证等成果,扎实开展宅基地补充调查和验证调查,全面摸清宅基地的数量、布局、利用状况等基础信息,全面做好宅基地需求调查。

坚持系统集成、数字赋能,以数字化和智能化为抓手,加快建设对乡村生态空间、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等进行系统重塑,叠加在美丽田园、美丽乡村、美丽环境、美丽经济之上的新形态,引领乡村新经济、新治理、新生活。

公开透明树立标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

落实村庄规划、申请条件、审批程序、审批结果、投诉举报方式“五公开”,加强村组干部培训指导,让村民充分知悉宅基地业务办理流程。发挥已颁证农户标杆作用,充分宣传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好处,积极解答广大群众关心的主要问题,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共享改革红利。

(学员:钟莹、张远瞻、张先进、赖雁鹏、曾洁涛、叶青龙、唐高杰、曾宇山、梁立业、周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