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三套“组合拳” 推动惠州港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2021年市中青班第四课题组

2022年02月10日惠州日报东江智库
字号:T|T
    惠州港是珠三角地区唯一拥有30万吨级大型泊位的港口。惠州日报记者刘豪伟 通讯员王瀚杰 翟冬 摄

惠州港是珠三角地区唯一拥有30万吨级大型泊位的港口。惠州日报记者刘豪伟 通讯员王瀚杰 翟冬 摄

    惠州港要寻找突破口,拓展资源要素交易方式,提升港口对经济的贡献率。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 摄

惠州港要寻找突破口,拓展资源要素交易方式,提升港口对经济的贡献率。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 摄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港口大发展是惠州人民的美好夙愿。要下大力气破解障碍、统筹资源,努力把惠州港建设成为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对内大循环、对外大联通’的重要枢纽。”如何从畅通循环的角度把握新发展格局,围绕推动我市产业聚集实现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产业重构中破局突围,大力推进惠州港扩能升级,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在经济全面倍增中发挥新作为,意义重大。

新发展阶段下惠州港的新使命

惠州港初期是为我市石化、能源产业专门设置的配套设施,一段时期以来支撑我市相关产业做强做大,逐步推动产业链不断向下游细化、延伸,并初步形成集聚。为进一步实现产业集聚的“马太效应”,让港口在新发展阶段反哺石化、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链,迫切需要惠州港提升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并与产业形成互相引领促进的良性发展格局。

惠州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深圳都市圈核心城市,珠三角连接粤东北及闽赣,承东接西、连南带北的交通枢纽。惠州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也是珠三角地区唯一拥有30万吨级大型泊位的港口。惠澳疏港大道与广惠、莞惠、深汕、惠深沿海四条高速公路相连;惠大铁路直通港区前沿,是京九铁路南端最便捷出海口。在新发展阶段承担着三个方面的使命。

(一)反哺产业,做深做实产业港

新发展阶段,惠州港要依托“2+1”现代化产业集群,以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中海壳牌三期、恒力(PTA)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为引领,继续提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以实现电子信息产业和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链在“双循环”中高效顺畅衔接。

(二)拓展贸易,产业港与贸易港并举

2020年,业主码头的吞吐量占惠州港总吞吐量75%左右,主要为“过路经济”,港口仅在物流链条中起到了“搬运工”的作用,收益极低。惠州港要寻找突破口,拓展资源要素交易方式,提升港口对经济的贡献率。

(三)枢纽带动,服务和融入“双循环”

我市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兼具高铁、机场、海港、城轨等交通资源的城市,惠州港作为我市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重要枢纽,要充分发挥集散、互联功能,促进产业链关联互通,推动我市产业更好地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大局。

惠州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定位不够清晰。建港近30年以来,惠州港主要功能是石化产业配套港,同时还扮演着深圳盐田港、香港葵涌港的辅助港、喂给港等角色,发展战略统筹谋划深度不够。通过港口物流带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功能尚未充分发掘,以港口为纽带的上下游产业未形成规模较大、延伸度较长的产业链,产业和港口之间未形成交融发展的良性互动,港口经济效益低下。

(二)资源结构不合理。一是码头设置和利用率不匹配:公共码头数量少、等级低、能力不足,利用率高,超设计能力运作;业主码头数量多、等级高、能力高,利用率较低;集装箱码头利用率低下。二是航线少、航道等级低:集装箱仅有9条航线,且公共航道通航能力不能满足码头泊位数量、等级的增长需要。三是荃湾港区资源和经营有待进一步盘活。

(三)体制机制不健全。一是未建立统一的管理、经营体制,市属港口国有企业在惠州港仅扮演以资源入股分红角色,属地政府对惠州港发展的话语权偏弱;二是港口运营资本主体复杂,既有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国资本,又有央企、市级和区级国资,各行其政,未能形成合力,造成港口岸线资源分散;三是通关、税收、仓储、海域使用、土地利用等政策配套不完善,且大亚湾区海域范围内大部分面积均被划定为水产资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并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内,制约港口发展空间。

惠州港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对策和建议

“港”是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基石,“产”是港口和城市发展的支撑,“城”是港口和产业发展的依托。惠州港要打好找准定位、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三套“组合拳”,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一)错位推动产业港贸易港并举,打造惠州经济新增长极

1.以服务产业为根本,锚定错位发展、互补共赢的发展定位。合理定位,主动与周边盐田港、小漠港等港口对接协商,避开业务重叠和正面“冲突”。从承接大宗商品和散货进出口等外溢业务入手,构建产业进出口服务业务链条。一是服务好惠州本地电子信息和石化能源新材料两大支柱产业进出口业务,设法将这些产业集群物流需求长期稳定留在当地。二是主动加强与远端市场合作,以现代化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为依托,有效利用电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等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拓展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港口服务业务,稳步提升港口业务规模。

2.以发展贸易为突破口,实现产业港与贸易港双轮驱动。近期利用石化、能源等产业的规模优势,搭建现货交易平台、交易结算中心,再通过现货交易延伸带动物流、仓储、包装、加工、展销、金融等贸易活动,实现产品附加效益就地增值。中远期可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化发展带来的产品优势,不断丰富交易内涵;最终形成“物流—交易—金融—信息”高端产业链,实现产业港与贸易港并举的双轮驱动发展新模式。

3.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实现“对内大循环、对外大联通”。通过交通、工业仓储、公共服务以及文化、环境等港口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同时,通过港口的发展,辐射和带动产业发展,吸引人才流入,进而实现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等,不断提升城市硬环境与软实力,实现“对内大循环”。通过惠州港的发展,带动城市工业、制造业等加工产业和金融贸易等服务产业蓬勃发展,与外界形成可持续不可割裂的联系和纽带,带动惠州经济与外界的联通和激荡,实现“对外大联通”。

(二)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发展最强合力

1.建立一体化管理运营机制。把惠州港作为惠州的“经济特区”,举全市之力支持发展。政府设立管理委员会,由管委会统一领导、统筹协调、综合指导港口发展建设,形成港口规划“一盘棋”、管理服务“一张网”、资源开发“一张图”、深化运营“一条心”的一体化发展模式。科学制定与产业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高度融合的港口发展规划。同时,可采取委托经营、改组重组、盘整收购等方式,推动我市国有企业作为建设和经营主体,强化港口运营的主导权。

2.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整体统筹市域范围内临海及内河码头、岸线、管道、临港土地、海域、岛屿等资源,以回购、资源入股等方式,加快整合,发挥最大聚合效益。通过建设惠大运河、开通周边场站到港货运专线等方式,加强对配套交通资源的整合,实现江海联运、公水联运、铁水联运等多种方式联运。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整合串联国内、国际供需双向市场,形成市场资源优势最大、最优化。

3.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国家、省各级专项资金,以及政府专项债等,充实港口发展资金库。借鉴湛江港、汕头港的经验做法,引入央企等资本,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并依托央企等资本强大的资源优势与专业能力,解决历史性问题,实现突破性发展。同步开展上市培育工作,以港口为标的做好多渠道融资准备。

(三)提升优化基础服务,塑造优质港口品牌

1.优化基础硬环境。提升港区建设和运营用水、用电、通讯等基本需求保障能力。提高港区安全、环境卫生等管理水平。提早规划和逐步配套港区住房、教育、医疗等生活设施。

2.提升服务软环境。以大项目为依托,突破海域、用地、环境、税收等方面的政策瓶颈。在港区设立“一窗通办”窗口,将涉及港区建设和发展的所有行政服务全部前移到一线。优化和完善港区海关、边检、海事等服务,全面提高通关效率。

3.塑造口碑好品牌。通过体系建设,塑造“诚信港口、法治港口、服务港口、绿色港口、智慧港口”等口碑好品牌。

惠州港是惠州南部出海门户。相信通过打出三套组合拳,精准发力、多措并举,惠州港一定会成为惠州“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动力策源地、惠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

(学员:胡春华、何珩、练晓旋、邢康、单波、高贵明、罗锋能、卢韦、崔志远、杨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