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2022年02月10日惠州日报书苑
字号:T|T

快乐教育鼓励释放孩子的天性,那孩子需不需要规矩呢?答案是肯定的。规矩是给孩子的探索设置必要的界限,助力孩子自我管理、自我成长,这与释放天性的目的一致。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规矩是爱的一种形式和载体,爱是衡量规矩科学性与合理性的标准。如果一种规矩看似“立竿见影”,却不以爱和安全感作为支撑,便不是好规矩。如父母威胁抛弃哭闹不停的孩子,也许能短暂制止哭闹,却会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得不偿失。如果一种规矩以关怀作为内核,哪怕看上去“不近人情”,却不失为好规矩。如孩子哭闹要连续吃糖,果断拒绝有些残忍,但长痛不如短痛,会让孩子对合理与不合理形成清晰的边界。规矩是战术,爱才是战略,战略对了,战术才有意义。

形成规矩的关键是言传身教。“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父母的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是孩子最直接的课堂,给孩子立规矩的前提是给自己立规矩。想要孩子多读书,父母多读书;想要孩子不看手机,父母不看手机。孩子既会模仿行为,也会模仿情绪。如果父母处理问题平和冷静,孩子也会温和;如果父母喜怒无常,孩子也容易失控抓狂。

对于孩子不“听话”背后的情绪与需求,需仔细观察,对症下药,孩子才不会重复失控。如孩子不好好吃饭扔饭菜,刚开始父母若认真计较,以后就变成游戏,若忽视就会自动停止。

立规矩的技巧是公平、一致、稳定。“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孩子接受规矩,不是因为家长的权威,而是因为规矩的公平。父母对于规矩的态度一致,回答稳定,孩子才不会混乱。当孩子困惑于新规矩时,要及时、充分回应,让孩子感受到爱与安全。孩子对于规矩的试探从未停止,家长需耐心坚持,也因此注定孩子的成长宜慢不宜快。如小孩上学初期短暂离开家人,可能三五秒就会问一次家人去向,回答就要既坚定又有期待。在不厌其烦的重复背后,规矩逐渐变成孩子意识与行为的一部分。

形成规矩的保障是既要承担后果,又有弥补机会。奖励尽量不以物质为条件,最好以物质背后的意义或品格的培养为导向,不断拓宽孩子的心胸与格局。惩罚尽量不以爱与陪伴来作为代价,不将亲情变成威胁的工具,惩罚是爱的另一面,而非对立面。如对于乱扔东西的小孩,没收玩具还是一起打扫卫生,意义完全不同。因此,孩子面对错误还需要弥补机会。当孩子出现失控行为要及时管教,坚定让他承担后果,同时给他机会弥补错误。如抢人东西或“打人”的小孩,当面道歉的应是小孩,而非家长。

孩子需要规矩并不是说规矩越多越好。从有利于孩子的探索来讲,规矩越少越好,除了涉及身心安全与道德风化的问题,应允许孩子自由发挥,规矩可立可不立的均不立。至于规矩严厉还是宽松哪种更好,因人而异,有效就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理想的状态,莫过于让孩子在游戏中立规矩,在立规矩中游戏,将规矩变成游戏的一部分和生活的一部分,最终实现自律。

(谢锐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