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了解中国的陶瓷变迁史,知名瓷人、陶瓷文化研究者涂睿明新近撰写的《古瓷之光》,是本值得一看的书。该书以朝代为序,遴选中国陶瓷史上77件瓷中精品,展开全新解读,充分展现出中国陶瓷的美学魅力。
注重从实用性角度探究古瓷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勾连
作者从古瓷的造型、色彩、材质、工艺、历史背景等角度切入,将先秦至清代以来瓷艺的发展,条分缕析地娓娓道来。在涂睿明看来,“陶瓷之美好包含着造型之美、绘画(装饰)之美、材质之美以及工艺之美,更包含着生活之美。”故而,作者的品评,在注重专业分析的同时,还十分注重从实用性的角度,去探究这些古瓷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勾连,使这些古意盎然的古瓷,不仅活在历史书本里,亦鲜活地呈现在人们的烟火记忆中。
《古瓷之光》告诉我们,中国的陶瓷按照它的演进过程,主要由陶器和瓷器组成。二者不光在生成的年代、制作的工艺、器物的造型、原料的选用等方面,有着内在的差异,而且在制作的理念和技艺的精进方面,也存在着层次上的不同。中国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的彩陶,便是中国陶器的鼻祖,而且还成为仰韶文化的重要见证。至于中国陶瓷真正由陶演变为瓷,则始于汉朝。
书中,作者将中国陶瓷的演绎史,细分为六个阶段予以探讨:先秦为初生之期,汉唐为成长阶段,宋为定型之期,元为重要分水岭时期,明则迈入“巨人”时代,清为盛极而衰的转折期。可以说,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不乏那个时代的巅峰之作。它们就像是一幅幅流动的图画,通过动感十足的艺术符码,鲜活映射出各个时代的生活图景和社会风貌。
揭示一件件陶瓷作品中的美学价值
诚哉斯言。秉持着这种宏阔的大文化观,涂睿明在解读中国陶瓷的历史时,没有局限于史料的简单罗列,而是在厘清陶与瓷的递进关系后,进一步点拨我们,欣赏一件陶瓷作品,应着重从造型、装饰、质地和工艺等四个方面去加以考量。因此,这是一个系统的审美工程,除需必备的考古知识外,还涉及“宫廷美学、民间美学和文人美学”等多学科范畴。这既需要写作者具有广博的知识底蕴,还要求在解读中,尽量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揭示出一件件陶瓷作品中的美学价值。纵观全书,涂睿明较通过以点带面的阐释方式,将77件精彩绝伦的陶瓷佳品,放置于整个中国陶瓷史的进程中,既有专业角度的层层剖析,也不乏文学意义和美学意义上的反思与追问。
在涂睿明看来,77件陶瓷珍品就像一条首尾相连的金色项链,以同心圆的方式,独到诠释着中国陶瓷孕育、生长、壮大的历程。它们既相辅相成,又息息相通,无声地诉说着一个个有关泥与土、光与焰的故事。
(黄东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