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仍然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发展也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新特点,因此,需要深入理解新发展格局、认清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找到经济增长点,才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助力实现新发展目标。针对以上重大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蔡昉的新著《读懂未来中国经济:“十四五”到2035》,将经济理论、国际经验与中国现实结合在一起,从改革、创新、投资和区域发展等多个维度,立足当下国情,解析经济增长热点,探讨新发展阶段增长思路。
找到市场和政府作用最佳结合点,促进经济结构平衡和区域经济融合
本书高屋建瓴、循序渐进,首先解读“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新发展目标和经济发展,然后引导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如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对增长挑战、抓住发展机遇、提高潜在增长率、实现潜在增长率等。
在作者看来,以战胜新冠肺炎疫情、打赢脱贫攻坚战、圆满完成“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等伟大成就为标志,中国已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个新发展阶段的最终目标,就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在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来说,在“十四五”时期,要实现经济平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到2035年,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本书结合经济理论、国际经验与中国现实,深入阐释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拓展比较优势,找到市场和政府作用的最佳结合点,最终实现从人口红利到改革红利的转变。作者提出,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可以做多种划分,如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阶段性,在某些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在上述分类意义上具有结构不平衡的特点。相应地,经济增长在一定时期内也呈现梯度性,这样的发展模式有其历史渊源。目前,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其中应有之义就是促进经济结构的平衡和区域经济的融合,实现一体化发展。其中,城乡关系是所有结构关键的核心,高质量发展就是以城乡一体化协同发展来保障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尊重区域经济发展聚集效应
如何实现今后15年经济增长?本书认为,要着眼于人口变化、劳动力供给、资本积累和回报率以及生产率的提高潜力等方面。今后一系列改革和政策调整,要么有助于应对供给侧挑战,要么有助于应对需求侧挑战,或者具有双重效果。首先,要深化国资国企、金融体制、教育和培训体制以及劳动力市场等领域的改革,有助于提高潜在增长率,应对供给侧挑战。其次,降低关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收入分配和加大再分配力度,有利于扩大出口、促进投资和刺激消费。这是需求侧的政策。最后,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家庭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以此来扩大消费。
本书还对社会关切的各种议题予以回应。例如,如何防止资源配置的僵化和退化,保持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提高;如何消除老龄化抑制居民消费的效应;如何既尊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聚集效应,又努力打破“胡焕庸线”的制约;如何利用改革的报酬递增性质,推进关键领域改革;如何充实和创新政策工具箱;如何通过建立中国特色福利国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如何与人口老龄化共舞,赢得老年人口红利。
(张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