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独运 指尖流芳

2022年03月20日惠州日报书苑
字号:T|T

一笔一画,一刀一刻,灵活自如,纵情驰骋,独放异彩。有“鬼才”之称的全能艺术家黄永玉,是享誉世界的文化大师,在版画、油画、国画、雕塑、文学等方面均有高深造诣,从中采撷的一朵朵奇葩予人以无尽的遐思和神往。《入木:黄永玉版画艺术》是黄永玉先生的首部版画作品全集。由画家本人亲自筛选,共收录了其创作于20世纪不同时期的400余幅版画作品,以及王明明、萧乾、黄新波、臧克家、陈履生等对其版画艺术的创作历程回顾梳理与风格演变分析总结的文章,并附录有黄永玉艺术大事记及文献别册。

全书以“入木”为题引,按照年代线性逻辑展开,力图全面、完整地勾勒出黄永玉的版画发展叙事与创作面貌,从而将一个艺术老人丰富而传奇的人生呈现给读者。书中收录的那些饱经沧桑的木刻原版作品,高清原色精印,还原了木刻作品的色泽与质感,画作细节纤毫毕现。其题材涉及新中国、新面貌,文学插图,名人肖像,动植物小品,风景及其他六个方面,创作时间横跨半个世纪,不仅是黄永玉自成一格版画成就的全方位展示,还会丰富更多读者对中国现代版画史的认识,促进更多学者的研究,使这批国家文化艺术瑰宝的熠熠光辉得以永续。

黄永玉一直说自己是一个“无愁河边的浪荡汉子”。1924年出生于湖南凤凰县城的他,少时离家到厦门集美中学求学,抗战爆发后,从此踏入社会,外出闯荡,四处谋生,足迹遍布福建、江西、广州、上海、台湾、香港等地。就是在这种居无定所的漂泊中,因接触到版画家野夫的《怎样研究木刻》一书,开启了艺术创作之路,并有幸参加了鲁迅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倡导发起的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后来,他回望这段岁月时说道:“我年轻时用厚帆布做了个大背囊,装木刻板、木刻工具、喜爱的书籍,还有一块被人当笑话讲的十几斤重的磨刀石,一听到枪声炮声,背起背囊跟人便跑。千山万水、八年抗战,没想过这些木刻板子居然还能聚在身边,不离不弃。”从《风车和我的瞌睡》《鹅城》《我在海上一辈子》《苗舞》等经典作品中,可以一窥黄永玉早期木刻创作里的独特之处。尤其是他为表叔沈从文所著小说《边城》创作的两幅木刻插图《吹笛》《花环》,质朴中透着浪漫和温情,娓娓讲述着湘西边地的故事,刻下的恰是对于故土无比眷恋的情怀。

黄永玉最广为人知的版画作品,当属根据云南彝族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创作的10幅(套)《阿诗玛》木刻组画,因电影《阿诗玛》的热播而扬名全国。创作于1961年的《春潮》同样堪称经典。进入晚年的他虽然停止了版画创作,但他手中的刻刀促使他养成了从不松懈的习惯,他开始转向其他艺术领域,文学写作、雕塑、陶瓷、紫砂壶,每一样都取得非凡成就。

(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