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惠州市银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农科技”)生产园区,矗立在人工湖泊中间的“银在中国 农行天下”八个大字映入眼帘。
位于惠城区马安镇的银农科技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致力于安全、高效、环保新型农药制剂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民营企业。第一个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甲维盐微乳剂市场化、第一个采用DCS自动化生产控制、第一个建立“黑灯工厂”……成立19年来,银农科技创造了多个业内第一,拥有22项专利技术,其中17项核心发明专利,一直引领中国农药制剂行业的发展方向。
去年,银农科技被认定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重点培育对象。目前,第一批200万元扶持发展项目资金已经到位。今年,这家年销售收入近2亿元、规模约180人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再度踏上“破冰之旅”。“过去,我们的产品主要应用于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作物。今年,我们的产品将在小麦、水稻、玉米等大田作物中推广应用,力争3年内销售收入突破5亿元。”银农科技董事长钱炫舟说。
为世界农化巨头提供研发技术支持
2017年,国内首条苯嘧磺草胺与草甘膦复配产品生产线,在银农科技的厂区大院破土动工。这在当时的农药制剂行业里是一条不小的新闻:原药苯嘧磺草胺还在专利保护期内,世界排名前三的农化巨头巴斯夫为何会授权银农科技从事复配制剂的研究开发?
苯嘧磺草胺被誉为“20多年来开发最为成功的新除草剂”,研发成功后,巴斯夫的研究团队又花了2年时间研发苯嘧磺草胺与草甘膦的复配制剂,但一直解决不了复配制剂的稳定性问题。2012年,钱炫舟得知巴斯夫决定放弃该项目研究后,拉上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吴学民,主动找到巴斯夫,希望能拿到苯嘧磺草胺的原药,继续做复配制剂的产品研发。
经过2年艰难谈判,在和巴斯夫签订了一份相当苛刻的保密协议后,银农科技拿到了原药样品。经过3年潜心研发,银农科技最终攻破技术难关,成功复配出苯嘧磺草胺和草甘膦的制剂产品,并做出油悬剂和干悬浮剂两种环保剂型。
苯嘧磺草胺的除草活性非常高。为此,银农科技参照世界上最先进的农药制剂企业生产线,开展了设计改造,于2018年底建成中国业内首家“黑灯工厂”。“黑灯工厂”是一栋占地约2000平方米的钢结构4层建筑,专门生产除草剂,从原材料投料到成品入库全部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无需人工操作,可以关灯运行。“‘黑灯工厂’投产打造了农药现代化生产新标杆,开启了中国农药‘智造’新时代。”钱炫舟说。
2019年,银农科技与巴斯夫合作开发苯嘧磺草胺·草甘膦复配剂“坎净”上市,银农成为中国首家为跨国公司提供研发技术支持的农药制剂企业。
产品走精品化路线畅销市场
自创立以来,银农科技始终坚持“高端精准”战略,以高品质、卓越性能的产品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我们不跟国内同行打价格战,但我们的价格肯定低于国外品牌,产品的各项技术指标达到甚至超过国外同类产品。”钱炫舟说。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稳定,2004年至2011年,银农科技专注于打造甲维盐杀虫剂产品“农舟行”,用7年时间钻研出一个精品产品。钱炫舟说,当时国内很多企业做甲维盐杀虫剂,但产品质量波动比较大,所以企业决定集中所有力量生产“农舟行”,走精品化路线,确保从工厂出去的每一瓶农药,质量都是始终如一的高品质。作为银农科技最“长寿”的杀虫剂产品,“农舟行”至今仍然畅销市场。
最近,一些农业种植户发现银农科技产品包装上多了一个绿色标志。去年8月,银农科技旗下8个产品17个品牌获得绿色食品生产资料认证(以下简称“绿色生资”),证书已于2021年8月7日生效,有效期3年。
高质量产品离不开高技术人才。银农科技自建2500平方米研发中心,配置顶尖科研人员和先进的仪器设备,每年研发投入占年销售额的7%~10%。目前,银农研发中心参与研发的博士、硕士等团队成员有30人,其中中高级职称5人,拥有22项专利技术。
明年拟在北交所IPO上市
去年,银农科技实现销售收入近2亿元。今年,企业将再次踏上“破冰之旅”,扩大产品在水稻、小麦等大田作物上的推广应用。
“未来,银农将持续深耕绿色环保农药制剂领域,加大技术创新、提高市场占有率,为2023年在北交所IPO上市做好准备。”钱炫舟说,银农科技创立于惠州,成长在惠州,也受益于惠州,接下来,企业将加大产品推广力度,提供媲美甚至超越进口品质的产品服务惠州种植户,帮助他们提质增收,助力惠州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
惠州日报记者戴建 通讯员周文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