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今年将复耕连片15亩以上的撂荒耕地3.56万亩

撂荒地变金土地 粮食生产有保障

2022年03月27日惠州日报惠州日报
字号:T|T
    惠城区汝湖镇埔头村撂荒的土地已种上甜玉米。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惠城区汝湖镇埔头村撂荒的土地已种上甜玉米。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强调,要优化布局,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保证粮食年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当前春管春播正由南向北大面积展开,要不失农时,抓春管春播,确保夏粮丰收,打好全年农业生产第一仗。

3月23日,驻惠城区芦洲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引进的“乡村振兴·瑞和园”撂荒耕地复耕项目开工,总面积1500亩。记者从现场了解到,该工作队进驻后针对当地现有撂荒土地全力推进复耕工作,引进上述项目打造农业+文旅产业。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我市高度重视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并将该项工作纳入粮食生产工作党政同责任务范畴和全市乡村振兴“九大攻坚”行动。去年共完成撂荒耕地复耕面积4.3万亩,其中15亩以上连片撂荒复耕面积3.6万亩,超额完成省下达我市2021年1.649万亩撂荒耕地复耕任务。今年年底前,我市将完成连片15亩以上的可复耕撂荒耕地3.56万亩。

杂草地变玉米地迎来新生机

走进惠城区汝湖镇村头村,村道边上一片绿油油的玉米苗长势喜人。“这块地有40多亩,以前种过花生和番薯等,随着村里的年轻人外出务工,10多年前逐渐开始丢荒了,看着田里长满杂草很心痛……”村头村党支部书记孙艳武说,为了振兴乡村产业,该村2019年成立了合作社,随即与村民商量土地流转事宜,获得村民们同意后当年就开始平整土地,由合作社统一负责经营,撂荒地又迎来了新的生机。

汝湖是惠州市甜玉米重要产地。“我们决定种植玉米,发展好汝湖的特色产业。”孙艳武说,合作社优先聘请本村富余劳动力参与种植和采摘,每天工作8小时可获得150元,增加村民收入。去年底,玉米收购价达到2.2元一斤,一亩玉米收入约5000元,曾经的撂荒地变成了金土地。

“村里连接东江的水泵站已经开工了,将引水到田里进行灌溉。”孙艳武介绍,合作社又流转和平整了约150亩土地,还有约100亩地近期也将平整,将充分利用丢荒地进行复种,提高土地利用率。

“牢守保障粮食安全底线,精准复耕复种,今年全镇计划春耕春种面积同比增加3500多亩。”汝湖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将依法全面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和流转,落实遏制耕地撂荒的系列精准措施,在全镇形成珍惜土地资源、保护耕地的浓厚氛围,建立解决耕地撂荒的长效机制,力争今年底基本消灭撂荒耕地现象。

多措并举因地施策开展撂荒复耕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动撂荒耕地复耕工作,作为保障粮食生产的重要抓手。“村头村撂荒地交由合作社平整利用,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又让合作社和群众获得收益。”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骆悦认为,同一块耕地撂荒往往受各种因素综合影响,在分散农户复耕意愿有限的情况下,由县镇村统一部署开展整治是降低复耕成本、提高成效的方法之一。

骆悦举例,大亚湾区制定了《大亚湾区撂荒耕地复耕方案》,以购买服务的方式,组织第三方公司统一对辖区内900多亩撂荒耕地进行全面清理、平整和复耕工作。又如惠阳区秋长街道周田村连片撂荒耕地,由街道统筹组织,连片整治130多亩撂荒耕地,发展冬种甜玉米。惠城区横沥镇欧陂村通过自筹资金对村里120多亩撂荒耕地进行了复耕,去年有50亩种植上了晚造水稻。

龙门县平陵街道引进惠州稼兴农业有限公司,统一将竹龙村83亩撂荒耕地集中连片整治开展复耕生产,并与一蔬菜研究所合作,推广种植优质辣椒品种和综合种植技术,冬种生产取得良好经济效益……记者走访了解到,我市各地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多渠道盘活撂荒土地资源,通过招贤和扶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能人能手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土地流转,将包括撂荒耕地在内的零散经营的耕地集中起来开展适度规模专业化经营。

“引入有实力的经营主体是撂荒耕地复耕的关键,既解决了复耕的投入成本问题,也解决了农业生产的效益问题。”骆悦介绍,我市不断通过强化政策引导,多措并举,因地施策,动员广大农民和社会力量参与到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中来。

用地养地相结合确保应耕尽耕应种尽种

“今年将继续抓好撂荒耕地复耕工作,出台《惠州市撂荒耕地复耕复种行动方案》,实施分片区包干、网格化管理,复耕一片核销一片,力争2023年底前全面消灭具备复耕条件的撂荒耕地。”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积极落实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同时,我市出台了《惠州市500亩以上水稻种植大户补贴实施方案》,市县两级财政安排财政资金,对早晚造水稻种植面积500亩以上的大户每亩奖补100元。各县(区)也出台了复耕补贴工作方案,通过补贴政策,减轻复耕负担,提高复耕种粮积极性,促进撂荒耕地复耕。

怎样有效恢复撂荒地生产,提高耕地利用率,将撂荒地转变为“农田”“良田”?“保证农田变为良田,必须改良土质、注意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确保应耕尽耕、应种尽种。”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三级调研员、高级农艺师李雄兵认为,要根据撂荒地土质属性,树立大粮食的观念,种植水稻、玉米,红薯、芋头等粮菜药兼备的块根粮食作物以及豆类粮食作物。

李雄兵介绍,一般耕地可根据土质、水利、可耕性状况考虑发展市场前景好的特色水果、中草药材(如五指毛桃、土茯苓、鸡骨香、鸡血藤)等。由于撂荒多年耕地肥力变差、地力等级下降,要推广农业科技,合理利用生态种植方式提高耕地地力,采取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紫云英、油菜花)、秸秆还田等措施,也可以采用玉米套种豆科作物等耕种技术,提高土壤肥力。

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