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拉开了新时代“双区”建设的大幕。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组成部分,深圳都市圈高质量一体化建设成为“十四五”规划期的重要内容。深惠一体化是深圳“东进”战略实施的重要基础。在“双区”建设利好政策的实施下,惠州市积极响应,《惠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与《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以深度参与“双区”建设为导向,引导资源要素向区域协调重点地区集中。将惠州打造为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强化“双区”引领,深度融入“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旨在通过以要素聚集、一体化设施建设等方式深度参与区域分工,提升惠州区域地位和功能角色。
两地要加强产业链协同,面向全球市场共同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面向“十四五”和“深莞惠”大都市区新区域时代,首先要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实施更灵活的区域产业发展战略。惠州形成了以石化新能源、5G及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电池等为主的产业体系,深圳在5G、人工智能、超高清视频、集成电路等方面产业基础雄厚,深惠两地要加强产业链协同,面向全球市场共同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医药健康产业是惠州未来产业之一,要加强与深圳在关键技术突破和创新产品研发应用合作,培育壮大生命健康产业集群。惠深两市都拥有广阔海域和海岸线,海洋经济是其未来重点合作领域之一,惠州要积极利用海洋资源,深惠联合在海洋电子信息、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开发。要充分利用深圳产业策源地的区域功能,切实推动新技术与新产品的联合应用和生产转化,整合国土空间资源,打造深惠高水平产业合作高端平台。
其次,要深入实施“丰”字交通主框架建设,解决好深惠交通联系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惠州要充分利用好“丰”字交通主框架建设所产生大基础设施红利,加快实现一小时内通达深圳、广州、香港的目标,成为广深科技走廊向粤东、深圳都市圈,向粤北及闽赣辐射的区域性中转枢纽。目前,深惠、广惠两地往返高铁、城际列车班次非常多,城际联系十分便捷,但内部交通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跨区域通勤的公共交通体系还不够便捷,内部交通组织制约区域交通优势的发挥。要织密城市路网,加快快速路网及联络线建设,加强城市功能组团联系,治理拥堵路段,缓解城区交通压力,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最大限度减少跨城点到点的时空距离,建设能够覆盖深圳全域的惠州幸福通勤圈。
探索创新多层次、多样化的生态资本转为发展资本的实现途径
第三,要以人居环境优势为基础,加快综合发展优势的形成。“区位优越、空间广阔、环境优美”是惠州市独有的人居环境优势,是惠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加快细化“北屏南湾,一江多廊”生态安全格局建设,探索创新多层次、多样化的生态资本转为发展资本的实现途径。要加快提升城市中心区人居环境品质,加快西湖中心区域更新优化,实施沿江城市品质提升工程,通过点、面、轴、带、圈等人居环境系统工程全面提升城市形象,让庞大的建筑空间有机融入生态空间,减少空间开发所产生的生态负效应。另外,还要将人居环境优势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要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兼顾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利用大湾区优势,大力发展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制定更具竞争力的人才竞争政策,保障地区发展活力,支撑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激活要素流动,共建深圳都市圈。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首先要解决空间资源瓶颈束缚,要通过激活发展要素流动来突破行政空间边界约束。在深圳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中,惠州是深圳特区要素流动的关键环节,是放大深圳区域带动效能的桥头堡,要推动大都市区治理体制创新,从支持建设世界级都会区的高度进行区域重构。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