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挺进创新“深水区”

2022年04月04日惠州日报惠州日报
字号:T|T

从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深圳,被寄予率先突围原始创新难关、抢占全球科技高点的殷殷期望。

科创企业持续攀登原始创新“高地”,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过万亿元,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万家……今日深圳正昂然挺进创新“深水区”。

自力更生:直面创新“阵痛”

经历供应限制的严峻考验,华为逆势前行。3月下旬,华为公司发布的2021年年报显示,当年华为实现收入6368亿元人民币,净利润1137亿元,同比增长75.9%。

“燧石受到的敲打越尖利,发出的光就越璀璨。”华为监事会主席郭平说。

2018年以来,中兴通讯、华为等企业接连受到制裁,凸显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硬件软件“卡脖子”困境。

直面创新“阵痛”,必须依靠自力更生。

作为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的核心承载区之一,光明科学城正在成为高端科研资源聚集地和原始创新策源地。深圳湾实验室、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市神经科学研究院等项目已在光明科学城投入使用,脑模拟与脑解析、材料基因组、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过渡校区等设施平台正在加紧建设。

更多基础研究之“树”,正在不断成长。

位于深圳的新型科研机构鹏城实验室,致力于建设关键大科学装置“鹏城云脑II”,打造人工智能基础性研究平台,算力和数据吞吐能力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大量的研发投入正在持续显现“规模效应”。

2021年华为投入1427亿元进行研发,占总收入的比例为22.4%,处于近10年的最高位。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已突破5%,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

串珠成链:形成创新合力

今年2月,在深圳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几辆自动驾驶轻卡“上岗”,一天单辆车可运输500多箱物资,抗疫物资超万件。

自动驾驶创业企业元戎启行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动驾驶轻卡融合了激光雷达、摄像头、组合导航等传感器,疫情期间负责深圳福田区沙头街道划定管控区内的防疫物资配送,服务12个防疫工作站点。

在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万家,源源不断贡献创新能量。

与此同时,“串珠成链”的创新平台也在凝聚“合力”。

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开发一种医用活性材料,能够像胶水一样促进伤口快速愈合,这是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研究员钟超的科研成果。

位于光明科学城的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