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洲74岁老支书守护烈士墓60余年

“哪怕烈士墓迁走,我也会叫后人继续祭扫,弘扬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2022年04月05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在惠城区芦洲镇芦村村一个青翠的小山坡上,安葬着一座烈士墓,墓碑上方是一个醒目的红色五角星,碑上刻着“潘浪溪之墓”五个红色大字。墓主人是1948年在与敌军作战时牺牲的战士潘浪溪,牺牲时20余岁,被就地安葬在芦村村老支书黄振威家的果园旁。

经考证,潘浪溪烈士是广州从化人,因多年来找不到烈士家属,其墓地一直由黄振威和家人祭扫,其间随同黄家的祖坟历经两次迁移、修葺,单独立碑。黄振威从儿时起就崇拜烈士、祭扫烈士墓,如今已是74岁的老人,其60多年来坚持祭扫、管理烈士墓的事迹在当地传为美谈。

清明节前夕,惠州日报记者随同惠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徐述一行来到芦洲镇退役军人服务站,见到了这位令人敬佩的芦村村老支书黄振威,听他讲述潘浪溪烈士墓的由来,并在老人的带领下一起前往烈士墓祭扫,敬献鲜花缅怀烈士。

革命烈士事迹

歼敌时受伤牺牲,被安葬在芦村

黄振威老人虽已是古稀之年,但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对潘浪溪烈士的事迹更是记忆犹新。

黄振威说,听其父辈讲述,1948年粤赣湘边纵队一支部队追击敌人至博罗石坝时,与国民党部相遇,并发生激烈战斗。取得胜利后,当时年仅20多岁的战士潘浪溪腹部受重伤。石坝与芦村隔东江相望,由于部队要继续追击敌人,途经芦村村时,部队派人用担架将潘浪溪抬至当时的芦村村农会,委托农会组织进行救治。不幸的是,因伤势过重,潘浪溪第二天光荣牺牲。后由村农会买棺入殓,将烈士遗体安葬在芦村东江边黄振威家的果园旁。

“我还记得,1956年我上小学时,清明节老师带我们去祭拜潘浪溪烈士,跟我们讲述了烈士的英勇事迹,加上我父亲他们老一辈的口口相传,印象很深,心里对烈士非常崇敬。”黄振威还清晰地记得,儿时所见的烈士墓用木牌立碑,其上刻有墨水字样“潘浪溪之墓”,安葬地周围还有多处黄家先祖的墓葬。

自此,每年祭拜先祖时,黄振威便会带着晚辈一起为烈士墓祭扫。由于墓地邻近东江,1959年暴雨冲垮了土堤,烈士墓的墓碑被冲毁,黄振威家人想办法将坟头重新修好。

烈士墓经风雨

随黄家祖坟两次迁移,修葺管理完好

黄振威说,潘浪溪烈士墓随其家族墓地一起经过了两次迁移。1978年,村民响应政府号召开荒,当时黄家墓地所在的河滩也在开荒范围。由于找不到潘浪溪烈士的后人,黄振威和家人在迁祖坟时,便将烈士遗骸重新收殓,与家族墓葬一起迁至山上。

“当时我老婆还到处打听潘浪溪烈士是哪里人,有没有后人,但都没打听到。”黄振威回忆说,1992年重修家族墓地时,又连同烈士墓一起迁至现在的安葬地,重新修墓立碑。

“革命烈士牺牲生命为我们创造了和平美好的生活,我们为他修墓立碑,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这又算得了什么?”老人朴实的话语中透露的满是对革命先辈的尊崇,这一份沉甸甸的心意令听者肃然起敬。

核实烈士身份

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感谢黄振威老人一家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革命先辈为新中国成立而舍生忘死的英勇事迹,一直被后人铭记。

2021年8月,惠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在排查零散烈士墓时,芦洲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张日红等人从芦村村干部了解到潘浪溪烈士墓,遂逐级上报。惠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高度重视,迅速调查核实烈士身份,并去现场勘察墓地和祭扫。

经查阅惠州和周边地区烈士名册,了解粤赣湘边纵队历史和相关战斗历程,发现广州从化区有一名烈士潘浪溪与芦村的潘浪溪烈士同名,后经从化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确认,这两名烈士是同一人。

据悉,潘浪溪烈士没有直系后代,但有一位80多岁高龄的弟媳,以及几名侄子等健在。至此,烈士的身份得以明确。

4月1日上午,在芦洲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徐述代表惠城区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对黄振威老人一家出资修葺、坚持祭扫烈士墓的行为深表感谢,表示接下来计划将潘浪溪烈士墓迁移至芦洲镇富星革命烈士墓安葬,由政府集中管理、定期祭扫。

“哪怕以后烈士墓迁走,我也会叫后人继续祭扫,弘扬传承红色革命精神。”黄振威说。

惠州日报记者彭红霞 朱金赞

返回报纸版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