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茶香

□侯县军

2022年04月09日惠州日报西湖
字号:T|T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对春天里的一抹新绿,中国人的内心总会掀起波澜。

大地又一春,人间又闻茶香。惠州龙门有珠三角“后花园”之称,每年春天,新茶冲破冬季漫长的枯寂,次第上市,较为有名的茶有密溪云雾茶、地派山茶、路溪绿茶。龙门产茶记录最早出现在清康熙六年《龙门县志》卷五“物产”篇的“细茶”记载中。清咸丰元年《龙门县志》,龙门产“山茶”,记录更为详细,“南昆产茶,仅供自用,未有出口。”旧志未指明茶名,应为南昆山毛茶。此外,龙潭“芒芒髻山,山巅有岩,岩石有泉,隆冬不涸,产茶甚佳,名化饭茶。”地派桂峰山“有茶,名桂峰顶,味绝佳,但出产无多,极难得。”还有龙田詹村溪水中,有咸茶石产咸茶,“昔石上有产茶一株,味如斥卤。”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地派山茶在龙门久负盛名。地派地处龙门北部生态区,山高林密,阳光雨量充沛,是茶树的绝佳种植地,造就地派山茶的优良特质。清明时节,地派山茶纷纷冒尖,依山而栽的茶树,绿涌成浪,饱食山水灵气。茶农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做大自然的搬运工,为人间奉献茶香。

地派山茶的采摘时间,早上晨露干后到朝阳未出时或者傍晚夕阳下山到夜露来临时为最佳,茶农主要采摘“一尖两叶”,采摘过程中保持茶叶的透风,不宜堆积。采摘下来的茶青要迅速晾开,并挑除老叶和杂物,保留嫩芽。进入炒茶环节,分为杀青、揉捻、烘干三个步骤进行,而且是纯手工制作,考验制作茶师傅的经验和智慧。

清香醇厚的地派山茶,暗藏着龙门人齿颊间的味觉密码。当人们尝遍美味打饱嗝之际,一品茶香,顿时消滞解腻心旷神怡。看着茶叶被沸水一次又一次冲沏,不停翻滚沉浮和舒展,终于如云霞般绽放,溢出芳香,那或如春雨般清润,或如夏日般的奔放,或如秋风般醇厚,或如冬雪般沁人,此情此景,何等惬意,不禁让人思绪飞扬。

近千年前,北宋文豪苏东坡南贬,惠州安置,写下寓惠第一文《书卓锡泉》,“岭外惟惠人喜斗茶。”“惟”字可圈可点,表明惠州斗茶在岭南独树一帜。苏东坡像一个普通茶人一样,闻着茶香,欢喜地走近惠州士民,他看见斗的是茶,演绎的却是生活。党争风波,羁宦于千里之外,东坡已无心眷恋庙堂,处岭南江湖之远,一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姿态,决心“不辞长作岭南人”。从来佳人似佳茗,东坡虽居南疆,有佳人朝云相伴,更有岭南嘉木为饮,“茶枪烧后有,麦浪水前空”,于是“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一缕茗香,几度回肠,举杯落肚,细品文章,操觚搦管,笔下丘壑,千里快哉!由此观之,“斗”非斗,而是生活之逗,是孔子的“和而不同”,是墨子的“非攻”。唯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心态,才能看淡看轻平生功业,且把此身藏人海。

茶与万事的结合,由来已久,割裂不开。古往今来的龙门阵,也当然少不了茶。有谓“乱世好酒,《水浒传》120回回回有酒;盛世品茶,《红楼梦》120回回回茶香”。水浒与红楼,到底是酒更醉还是茶更醉,酒茶醉人,醒还醉,醉还醒,已经说不清。就如同卢仝七碗一样,“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道不尽说不清参不透,不如付之清风。

抿上一口新沏的春茶,茶多酚、氨基酸、花青素……满是春天的甘香。一片茶,可以是一座城的文化江湖,可以是一个爱茶人的人生感悟,可以是一个茶商的经营之道,更可以是一个地方自然生态的倒映——唐代陆羽在《茶经》说,“野者上,园者次……”越是“野”,便越原始、越纯洁。地派山茶保持“野”的特质,因此受到欢迎。

从另一个维度看,茶对一块地方的忠诚度,实则是对一方水土生态的天然肯定,只有优美的生态与水土,才能孕育出好茶、泡出青绿透亮苦后回甘香醇鲜爽的茶水。如果说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有一个地方版本,那么地派山茶可以作为龙门地方版本的主角之一。

草木灵秀,经过多年的栽种、制作和传承,地派山茶传统技艺已于2017年列入龙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19年天高气爽、四野苍翠的秋季,地派还首次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暨“芬芳茶香•醉氧地派”山茶展销会,300多名嘉宾与茶农欢聚一堂,共品茶香,进一步提升地派山茶知名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缕缕茶香,正为它们栽种者带来更多的金银。一片茶叶,在当地探索“农业+旅游+文化”发展模式中发挥着奇特作用,成为打造产业融合的重要载体,为乡村振兴注入“活水”。

这世界依旧转动得很快,熙熙攘攘的场景不舍昼夜。走吧,朋友,到龙门桂峰山下,坐喝一杯茶,喝一杯春山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