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今社会,法治建设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法治社会建设必将影响到法治政府、法治国家建设。《法治的细节》(云南人民出版社,2021年11版)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授罗翔的法学随笔,作者从法治社会建设入手,面向大众读者,从热点案件解读、法学理念科普、经典名著讲解等6大板块,普及法律常识与法治观念。内容包括辛普森案、电车难题、性同意制度等法律基本常识,以及N号房、张玉环案等时事热点的案件,多维度培育法律思维,助力法治社会构建,点亮每个人心中的法治之光。
注重生活性、实践性、指导性,设置诸多话题,与读者分享
众所周知,法治社会建设涵盖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环境、就业、社区、家庭等各个方面,与道德风俗、行业规章、社团章程、乡规民约、社区公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时每刻与社会大众保持着普遍而密切的联系,呈现出法治建设的细腻纹理,所以从细节的角度来诠释法治建设,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法治的细节》从章节安排和选题上就非常注重生活性、实践性、指导性,设置了诸多话题,与读者分享,如“我们为什么要诚信”“‘孝子’能否逾越法律”“人肉搜索的罪与罚”“踹伤猥亵者,见义勇为的尺度”“与智力残障女孩结婚构成强奸罪吗”“代孕应该合法吗”“胎儿有权利吗”“艺术是自由的,但并非无拘无束”等等。这些都是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作者也进行了基于法律和道德的诠释。面对这些问题,广大社会公众应从遵从法治、服从法律、依法办事的角度来处理。
解读热点问题,致力于法治文化推广
《法治的细节》是一本法学随笔,在行文和语言风格上,作者尽可能以生活化、通俗化、哲理化的语言来解读道德与法律、生活中的法律等各种问题,努力做到给予读者以更多的启迪,促进法治文化的形成。
在谈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等时,作者认为:我们不能以立法的方式将道德订为法例,但却可以调整行为。法律是对道德的最低要求,道德是通过对人的内心约束来维护秩序,但它的力量是有限的。对于那些最严重的违背道德的行为,必须借助法律的手段来惩罚。
作者还致力于法治文化的启蒙和推广,他说:“如果一个热点案件的解读,能够促进法治理念的传播与普及,这依然是有益处的。”“没有以惩罚为后盾的法律规则,社会将变得混乱不堪”。
在书中,作者还与读者分享了其对于法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诸多认识,如:“社会存在的前提是对生命的尊重,而离开了对生命的尊重,社会也就不复存在。”“用道德主义来进行结果意义上的比较,就是道德功利主义。”“人永远不要在自己看重的事情上附着不加边际的价值。”“法律中紧急避险指的是在紧急状态下,为了保全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可以通过损害一个较小的利益来保全一个更大的利益。”
概而言之,《法治的细节》立足于法治社会建设,提供了协调解决“法、理、情”的思维和思路。社会事务和现象复杂多样、普遍联系,评价各种问题的解决手段的优劣、对错,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手段权衡利弊、兼顾各方,才能更好地实现双赢甚至多赢。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会面临“合法不合情理”“合情理不合法”的矛盾境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正确理解“法、理、情”的内涵,各方当事人都善于用法治思维处理各种关系,能够做到依法办事、理性平和,很多矛盾就不会升级激化,真正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简晓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