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战略下宏观调控的运行逻辑是什么?在行业变迁、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哪些行业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生育政策、养老保障、涉老产业政策如何找到着力点?针对以上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在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双循环论纲》一书中,由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中国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领衔的13位专家给予了有针对性和借鉴性的回答。
聚焦10个热点问题,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思路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路径做出的重大调整完善,对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等,都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双循环论纲》聚焦经济全球化、新冠肺炎疫情后的全球价值链、人口老龄化、国民经济双循环、粮食安全等热点话题,共同探讨中国发展新局面,深入人口、农业、投资、金融等国民经济领域,为中国经济面临的10个关键性问题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既要重视“补短型投资”,也要重视“升级型投资”
目前,中国正在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其中有效投资补短板、强弱项、优结构、增动能的关键作用更加凸显,而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多赢效应的先进制造业、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已经成为共识。《双循环论纲》认为,从基础设施看,一直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都是投资重点之一,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25%左右,我国已经成为基础设施建设大国,但基建存量人均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基础设施短板问题仍然突出。另外,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经济空间大调整和城镇化大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很大空间。因此,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仍是“补短型投资”的重要方向。而在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养老等民生领域,还有很多短板需要修补,也需要加大这些领域的投入和建设。
针对“升级型投资”,《双循环论纲》认为,新发展格局的形成需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国内经济大循环,这需要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目前,面对经济社会转型的新形势,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都面临着向高级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方向升级的任务。“升级型投资”就是围绕着经济现代化发展方向,旨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的投资。如果说,“补短型投资”有利于扩大经济循环流量,那么“升级型投资”则有助于提升经济循环水平、实现更高水平的国内大循环。在众多投资方向中,《双循环论纲》非常看好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以及提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投资,认为这对于形成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合理调配各种社会资源,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对于生育政策、养老等问题,《双循环论纲》也给予建设性的回答。在专家们看来,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促进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一,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的包容性,以此推动人口生育率向更均衡、可持续的水平靠近,减缓人口增长率的下降趋势。推进配套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降低生育、养育和教育孩子的家庭成本,形成育儿友好型的社会环境,提高家庭生育意愿和养育子女的能力。第二,从设计养老金支付方式和加强在职培训等方面入手,提高老年人的实际劳动参与率,出台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就更加人性化,最大限度达到政策意图和个人意愿的激励相容。第三,建立健全尊老敬老事业、养老产业和老年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扶助体系,调动全社会资源,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此外,继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的因素,做到供给的均等化和社会保障给付的可持续。 (张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