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门县总医院(县人民医院)新院区。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 摄
健康是人民幸福的重要标志,医疗保障更是事关群众健康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近年来,龙门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面取得新突破的同时,加大力度提升医疗卫生水平,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
随着龙门大健康产业园加快建设,广为龙门市民关注的龙门县“三院”项目(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和妇幼保健院)试运营,乡镇卫生院升级改造,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等多方面破局发展,龙门医疗卫生事业大发展的进程正在稳步向前。有关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1年,龙门县相继投入14.07亿元推进23宗医疗卫生项目建设。龙门正持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为城乡群众带来更多健康红利。
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构建疫情防控铜墙铁壁
2021年,龙门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精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输入性风险,构建起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疫情发生以来全县保持“零病例”。
近期,由于省内疫情防控形势复杂,为进一步筑牢“外防输入”防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龙门县疫情防控工作统一安排,4月10日,麻榨镇、永汉镇临穗区域及南昆山生态旅游区开展全域居民(含外来人员)核酸检测。在核酸采样现场,医护人员和有关工作人员在做好采样点现场指引的同时,帮助居民登记信息,耐心解说注意事项,以实际行动共同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防线。
“请大家排好队,戴好口罩。”“保持一米间距,不要拥挤。”“请提前准备好二维码或身份证,把手机亮度调到最高……”4月10日一早,已有不少居民在南昆山生态旅游区管委会文化广场核酸采样点排队等候进行核酸采样。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不断优化现场服务,让等待时间更短一点、人员间距更远一点、个人防护做得更好一点。
“镇党政班子、党员干部、志愿者、医护人员火速集结,到点到岗、各司其职,全面铺开相关工作。”在麻榨镇核酸采样现场,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接到工作指令后,麻榨镇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4个核酸采样点现场布置,并有序引导群众开展核酸检测。
在永汉镇,记者看到核酸采样点内设有扫码区、测温登记区、采样区等相应区域。在工作人员引导下,群众有序进入现场,依次完成身份验证、扫码登记、核酸采样等流程。采样现场安全高效有序。“只要备齐受检人的有关信息,很快就能完成核酸检测。”在永汉镇依云四季广场核酸采样点,居民黄先生为医务人员等在场工作人员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点赞:“现场防护措施很到位,大家间隔一米,还有医务人员和志愿者帮助登记信息和耐心解说事项,让我感觉核酸检测十分高效。”
据了解,为做到“应检尽检”,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此次龙门县临穗区域核酸检测共设置采样点7个、采样单元36个,派出采样队员72人、信息员72人、工作人员288人。当天已完成大规模核酸采样20164份,其中麻榨镇5237份、永汉镇11721份、南昆山生态旅游区3206份。目前,此次送检样本结果已出,均为阴性。
树立县总医院品牌,完善县一体化运营机制
为进一步推动卫生健康事业迈上新台阶,龙门县委、县政府主动谋划,统筹推进卫生强县建设,在持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过程中,大力推动医疗卫生项目建设。
2020年4月30日,龙门县县域医共体(龙门县总医院)挂牌仪式在平陵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行。标志着依托“3+16+154”模式实现医疗卫生资源县、镇、村一体化管理的龙门县总医院正式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全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迈上新台阶。
据了解,龙门县医共体建设工作是通过整合优化县域内的医疗卫生资源,以龙门县人民医院作为医共体总医院、16个镇级卫生院为分院,并逐步将龙门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纳入医共体分院,辐射村级卫生站,实行县、镇、村一体化管理,从而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优质资源下沉,推动县域内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升县域医疗服务体系整体运行效率,促使县域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服务能力、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更好地造福广大百姓,为百姓提供更好的健康保障。
今年1月21日,龙门县总医院(县人民医院)新院区试运营,意味着广为龙门市民关注的龙门县“三院”项目(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和妇幼保健院)迈向新的台阶。据介绍,龙门县“三院”项目是补齐龙门卫生硬件设施短板、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的重大民生工程。项目总投资9.7亿元,占地面积约140亩,建筑面积96000平方米,设置床位900张,具备年接诊门急诊70万人次以上和年收治住院4万人次以上服务能力。
龙门县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该县将全力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不断下沉专家、下沉技术、下沉服务,全方位提升医疗技术水平,让好的医疗服务留在基层,让基层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接受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更好地为全县人民群众服务。
2022年龙门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龙门将建成永汉人民医院和一批乡镇卫生院项目。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树立县总医院品牌,不断完善县总医院一体化运营机制。建成慢病管理中心,实施四类重大慢性病防治行动。推进县镇村三级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县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标准。强化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定向资助紧缺医疗人才156名,引进高层次和紧缺专业人才20名。
惠州日报记者黄宇翔 通讯员龙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