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解读:上海疫情拐点 何时会出现?

4月10日,国家卫健委新冠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就上海实现“动态清零”的难度、无症状感染者给“动态清零”带来的新挑战等问题在采访中作出回应。

2022年04月15日惠州日报防疫指南
字号:T|T
    疫情防控动态    码上看

疫情防控动态 码上看

上海本轮疫情为何无症状感染者较多?

梁万年表示,奥密克戎变异株有一个很重要的相关特点: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比较高,上海本轮疫情也充分显示了这一个特征。造成比例高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比如广泛接种疫苗,即使感染以后,形成有效的抵抗力。感染病毒以后,可以使病人病情变轻,甚至是无症状,这是防疫的一个成效。

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播力很强。一旦出现,如果没有任何的干预措施,一个(感染者)要传9.5个人,这个数字在国际上也是公认的。如果措施不坚决不彻底的话,它(传播值)就不会小于1。

所以现在我们采取的这些措施,核酸检测也好,全域静态管理也好,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把传播值给压到1以下。一旦压到1以下,就意味着一个人传不到1个人了,拐点就出现了,就不会持续地传播了。

而且,它传播的代际间隔很短。如果代际间隔长,发现的时候还来得及进行管理和控制;一旦稍微慢一些,很可能不是一代两代的问题,所以这一点是我们防控最难的。

一遍又一遍做核酸,同时又做抗原就是想要把它(病毒)捞干净,尽量把范围扩大,把可能的传染源全部查出来,然后进行管理,才能切断它。只要稍微漏了一些,它又会很快指数式地增长。所以,这是当前防控最重要的难度。

中国抗疫为何不能“躺平”?

梁万年说,我国始终坚决执行“内防扩散、外防输入”的防控策略,采取果断措施控制疫情。“动态清零”是尽一切可能减轻对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影响,同时要尽一切可能,有效精准地平衡疫情防控和正常生产生活的关系,平衡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动态清零”并没有追求“零感染”,也不是追求“零容忍”,而是追求及时发现,快速扑灭,发生一起,扑灭一起,让它不造成持续性的社区传播和规模性的疫情反弹。

短时间的封控管控,是为了换取更长时间的正常生产生活,“躺平”不是中国的选择。“动态清零”政策执行得好,会以极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

钟南山:还是应该坚持“动态清零”

4月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就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问题表示,“新冠肺炎的关键问题就是要最大限度降低传播和病死率。”

当前流行的奥密克戎毒株症状轻,比起德尔塔病毒死亡率相对较低,为此,一些国家推崇与病毒共存。对此,钟南山院士结合香港和上海的疫情表示,虽然奥密克戎死亡率低,但是传播力强,如果大规模发生,会失去很多生命。“所以目前来看,在中国完全开放是不适用的,对中国来说,还是应该坚持‘动态清零’,逐步开放。”

新形势下,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钟南山院士提出“PROTECT”一体化策略,也就是说:要依靠疫情预测模型,指导防控;加强疫苗接种及通用疫苗研发,提高预防率;贯彻“抗原筛查,核酸确诊”的政策;加速新冠药物及抗体的研发;多学科康复介入降低后遗症风险;实现医院、社区、基层一体化防控管理;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对于疫苗接种,钟南山建议,根据我国不仅减少重症率和死亡率,还要减少感染率的“动态清零”战略,建议使用异种疫苗作为序贯接种。

本版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周智聪 通讯员周鑫 唐运胜 郭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