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汕西改扩建项目从设计、选线起就科学合理规划,环保施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采访对象供图
●惠州日报记者戴建
通讯员黄海敏
昨日是第53个世界地球日,深汕西改扩建项目紧扣“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创新研发低碳智能技术,有序推广应用生态环保节能材料,致力打造高速公路绿色低碳“样板工程”,争做新时代绿色改扩建领跑者。
做好废旧材料再利用“加法”
建设过程中,深汕西改扩建项目积极利用绿色公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做好废旧材料再利用的“加法”与传统能源使用的“减法”,推动实现“双碳”目标。
项目积极开展圬工砌体再利用,对旧路边坡上的浆砌片石进行拆除并碎石化,可对路线所经过的河滩或湖泊沼泽处的软土路基进行换填、打造景观设计等。据统计,旧路约有30万方浆砌片石材料投入使用,在循环利用资源的同时节约了造价。此外,项目还积极研究其他相关废旧料再生利用技术,如废弃混凝土集料综合利用、废弃波形梁再利用、废弃混凝土护栏再利用技术与新泽西护栏永临结合技术,充分发挥废旧材料的“剩余价值”,有效减少材料资源的浪费。
同时,项目在智能制造梁场的梁板蒸养区内,采用作物秸秆、林业加工剩余物、畜禽粪便等具有环保性、可再生性的生物燃料替代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传统燃料进行蒸养,做到了资源再利用。在燃烧过程中,生物燃料不产生残渣、不排放有害气体,极大减少了煤渣堆放用地,同时大大降低了对空气的污染。
优化选线设计守护水源地“生命线”
“考虑到深汕西高速途经多个水源与自然保护区,地貌多样,构造复杂,项目在一开始进行改扩建路线选线时,就尽量科学合理规划,做到环保施工,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项目总工程师邱志雄说。
深汕西高速有2.7公里路段穿越深圳松子坑水库,其中约1.1公里路段位于二级水源保护范围内。为保护水库水源,项目在设计阶段就示范性应用三维可视化生态选线技术,择优选取改扩建线路,尽量缩小公路在水源保护地内的穿行范围。
最终,项目选择采用右侧拼接扩建松子坑大桥的总体改扩建方案,比起拆除旧桥重建新桥的施工方式,减少了施工占地,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施工对水源的直接影响。同时增加防抛隔离措施、增强桥梁防撞性能、完善排水设施,全面提升对松子坑水库的保护力度。
绿色施工守护鸟儿的“岁月静好”
深汕西高速改扩建项目参与建设的梅陇特大桥位于汕尾市海丰县,临近广东海丰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栖息着许多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在大桥施工现场附近也常有白鹭翩跹飞过。
如果按照传统大规模修筑施工便道、现场浇筑桥体的造桥模式施工,势必会打扰鸟儿们的正常生活。
秉持打造绿色公路的建设理念,项目研发出全球首台桩梁一体智能造桥机,在大桥施工过程中不占线外用地,无需修筑施工便道,也无需对土地进行硬化处理,避免了对鸟类栖息地植被的破坏。同时,由于桥梁构件都是预制后再运往施工现场,无需在现场进行浇筑,极大减少了施工扬尘和噪音影响,守护了鸟儿们的美好家园。
深汕西高速全长约146千米,全线按照双向8车道标准进行改扩建,设计运行时速120千米。深汕西改扩建工程将于2024年全面完成,通车后将有效提升国家公路大通道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