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惠州先进制造业投资与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18.6%和82.3%

创新驱动持续发力 产业投资趋向高端

2022年04月28日惠州日报惠州日报
字号:T|T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李向英 谢宝树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刘豪伟 谢宝树 冯丽均

大亚湾区,洲明科技智能制造基地为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生产LED地砖显示屏;仲恺高新区,德赛西威向系统级封装领域拓界,成为国内汽车电子领域首家部署SIP业务的企业;博罗县,欣旺达惠州新能源产业基地的电动汽车电芯研究院大楼拔地而起,集聚一批高端科研人员……

一季度,惠州高端产业投入成倍增长,先进制造业投资155.1亿元,增长118.6%;高技术制造业投资82.8亿元,增长82.3%,均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26.2%和14.0%,分别比上年同期高12.3和5.1个百分点。

现象与数字背后,是惠州产业投资趋向工业化、高端化愈加明显,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优化,不断积蓄经济发展新动能,助力惠州实现高质量发展。

◆抓住创新“牛鼻子”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更加凸显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依托大产业大平台,紧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逐步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以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作为提升创新能力的核心抓手,我市在培育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方面持续发力,数量、质量明显提升。去年,市科技局组织1093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首次实现单年度高企申报数超过1000家。截至目前,我市高企数量增至2094家,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1862家。

3月11日,《惠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出炉,提出到2025年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发挥更加显著,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5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3000家,“专精特新”企业突破600家,涌现出一批科技型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

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实现创新发展,惠州坚持把培育引进高企作为提升创新能力的“牛鼻子”,实施高企数量三年倍增计划,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力争把全市所有规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投入、有知识产权、有开展科研活动的4类企业中的非高企全部纳入培育库,从源头进行培育,帮助企业提炼创新点。”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局正在摸排全市工业、文化等领域科技型企业数量,建立和完善科技企业数据库。截至目前,已有近8000家相关企业纳入数据库。

在引导企业培育入库方面,高企培育及高企认定可获市级15万元/家的奖补资金。接下来,市财政每年将安排3000万元,对科技企业库内企业按其上年度实际研发费予以一定比例的补助,鼓励企业积极申报高企,并将高企培育数量占引进企业数比例纳入对工业园区、产业平台的投资监管协议考核指标。

培育“专精特新”

大中小企业协调创新融通发展

大企业产销两旺,中小企业蓄势勃发。这从一季度数据可以得到验证,惠州工业企业前30强企业产值增长38%,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2个百分点;去年新升规的913家工业企业,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个百分点,迅速成为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

近年来,惠州持续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建立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在技术创新、市场开拓、融资服务等方面提供精准服务,整合资源给予重点扶持,建立规上工业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挂牌企业全链条阶梯式创新主体培育体系。2022年市级财政预算安排3480万元专项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创历年新高。

1月5日,省工信厅正式公布2021年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惠州136家企业入选,持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截至目前,惠州共有2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居全省第5;323家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居全省第3;3家企业获得工信部第一批重点“小巨人”企业资金支持。一大批竞争力强、高成长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脱颖而出,有力支撑了全市产业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

切实保障中小企业用地、规范标准厂房开发建设及管理、优化中小企业项目审批流程……惠州创新提出在“3+7”工业园区内加快建设中小企业集中发展区,积极探索中小企业承诺制用地,建立中小企业项目快速落地机制。有效解决优质中小企业用地问题,吸引培育优质中小企业进驻发展,缓解中小企业增资扩产及拟在我市新落户的优质中小企业制造项目“用地难”问题,进一步加快项目落地。

在一系列务实举措加持下,惠州工业经济持续向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发展后劲更足,正在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融通发展的新格局。

破解“卡脖子”难题

两大科学装置等大平台汇聚更多创新资源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我市调动更多创新资源解决主导产业“卡脖子”技术问题。

去年,我市首次探索实施“揭榜挂帅”制,面向全国招引人才团队,攻克优势产业“卡脖子”技术问题,吸引了上海大学、中南大学等一批国内知名高校团队前来揭榜。首批8个发榜项目共11个揭榜方案中榜,市财政安排扶持资金共2500万元,引导企业投入研发经费达1.8亿元,有效促进我市企业与国内优秀人才团队的交流合作。

依托两大科学装置、东江实验室等重大项目,人才、技术、研发等创新资源将不断汇聚,惠州谋划建设河桥科教城和稔平半岛清洁能源新技术综合应用试验区。河桥科教城地处惠城区金山新城范围、南四环沿线,接下来将打造成为我市未来的科学谷、人才高地。

1月25日,国家两大科学装置总部区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惠州研究部园区正式启用。科研人员陆续进驻开展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等相关工作,东江实验室从北京、上海、兰州、福建、深圳、宁波等地的相关科研机构引进12个高水平科研团队,科研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东江实验室承担省科研项目9项,获省级科研项目资金9050万元。

科技创新,是惠州在区域竞争中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出路。日前召开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再次强调,积极打造高水平的实验室体系,坚持把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总抓手,将人才工作与科技创新和项目招引工作有机结合,打造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的首选地。

专家点评

林江(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

做好新动能的“加法”

林江建议,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市场和投资者资金流向从事相关产业的企业,促进更多工业企业既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也可以引导更多中小企业大胆把资金投向相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在夯实惠州工业基础的同时,把新产业、新动能的“加法”做好。

同时,在建设新型工业强市进程中,惠州还要前瞻性地构建数字化转型升级、物流供应链的基础性平台,为惠州中小微企业通过加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大潮,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营造良好环境。

黄忠平(惠州市委党校科研部主任、经济学博士)

释放创新驱动内生动力

“制造业的核心是创新,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黄忠平认为,不同规模的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各具优势,颠覆性技术需要巨额资金和庞大组织投入,通常由大公司开发和推广,现有技术在细分领域的专业化应用,则由工程师和创业者开发、小公司生产更具优势。

黄忠平建议,惠州建设新型工业强市,除了在集群、规模两个维度发力之外,还须加大力度打造以大带小、以小育大的产业生态。大力引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推动龙头企业对中小企业开放技术、市场、标准、人才等创新资源,通过融通发展,带动培育更多以专注铸专长、以配套强产业、以创新赢市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从“小升规”到“专精特新”再到“高成长”骨干企业,形成优质企业梯度培养体系,充分释放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