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进。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听刘进讲述 “进阶”之路
人物名片
刘进,男,土家族,1984年11月出生,群众,现任南亚塑胶工业(惠州)有限公司合成皮厂五课生产工程师、工会主席。先后获博罗县劳动模范、惠州市“金牌工人”、广东省优秀工会工作者、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4月27日上午9时45分,位于博罗县石湾镇的南亚塑胶工业(惠州)有限公司,出入货车络绎不绝。刘进从办公楼走出来,蓝衫黑裤,个子不高,步子不急,气场沉稳。
这位南亚塑胶工业(惠州)有限公司合成皮厂五课生产工程师兼工会主席,难得在生产高峰期却没待在车间里。
从业19载,从青葱小伙干到年近不惑,刘进不仅是南亚塑胶工业(惠州)有限公司成长的见证者,也是博罗乃至惠州制造业发展壮大的参与者。
中专生进企业,从车间操作员干起
2003年,刘进从重庆一所中专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那年他19岁。这位土家族小伙子,遇上了在惠州投资建厂的台塑集团到重庆职业院校大量招聘岗位工人。
2001年,台湾知名企业台塑集团在博罗县石湾镇投资设厂,2003年南亚塑胶工业(惠州)有限公司正式投产。这一年,刘进从嘉陵江边来到东江边,与他一起进来的还有50多位年轻人。
“我还记得,刚来厂区时门前还是一片田地。”只有中专学历的刘进进入车间,从基层操作员干起。他所在的合成皮厂主要生产汽车座椅皮料,安全生产要求高,对操作员的专注度和忍耐力要求也高。
刘进在生产车间兢兢业业,能一干就是10多年,要得益于他性格中的稳。
生产车间工作很枯燥,刘进却沉得住气。企业流动性大,尤其是车间工人,一起进来50多人,最后剩下的只有3人。如今南亚塑胶工业(惠州)有限公司员工1300多人,90后与00后成为主力军,刘进笑着说,他算是公司的“老员工”了。
刘进并不满足只当车间操作工,他希望自己有更大的前进空间,钻研生产线技术是十分必要的,“师傅教的是基础,技术都是自己在工作中积累出经验,在学习中琢磨出创新。”
在车间里刘进一步一个脚印,从操作员干到了车间组长,再到生产工程师、主管。
创新改善一系列生产技术,提升环保标准
近年来,惠州在推进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同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实生态文明建设。2018年起,惠州市、博罗县针对东江支流沙河污染情况,在博罗打响一场治水“攻坚战”,治水中推动当地企业转型升级,从粗放型迈向智能化。
南亚塑胶工业(惠州)有限公司所在的石湾既是博罗工业重镇,也是环保攻坚重点区域。而刘进所在的合成皮厂,在加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废物、废水等,环保支出成本大,企业希望不断转型升级、节能减排。
作为生产车间主管,刘进根据多年经验,发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钻研生产线,创新提出一系列工艺改善技术,并配合公司技术部门坚持对新技术进行测试、完善,推动生产质量体系和制程优化,实现节能减排。
这个工艺到底是什么?刘进解释,皮革原料来到车间,通过溶剂机处理后会产生一定残留物,必须对溶剂机进行清洗,清洗后就会产生废弃物。“这些危险废弃物的环保处理,增加了企业的处理费用,如果把这些废弃物回收利用,不仅可以降低成本,更有利于环保。”2019年这项技术开始试用,经过两年时间的测试、改善后终于成型,为企业节约了很大成本。
在安全环保推动上,刘进对设备设施排放标准不符部分进行汰换。这不但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减少污染,也保证国家规定进一步严格时企业能符合标准。
升级车间产线智能化,降低人工费用
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是制造业发展必由之路。
当下,皮料轻便化、环保化、智能化和舒适化程度要求不断提升,对生产一线的性能提出更高标准。2014年开始,车间推广设备智能化,对生产管理精细化提出新挑战。“我们给操作员制定操作条件和SOP步骤,也鼓励员工大胆创新改进操作技能改善岗位品质,如果技术或建议被采纳,我们还对员工进行奖励。”
在推动生产线智能化上,刘进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他全面推动制程优化E化建置,将现有机台进行制程数据收集,减少人工操作错误,经E化上线作业运行正常,每月可节约人工费用17600元。
刘进的努力付出为他赢得公司的尊重,也给他带来一系列荣誉。他先后获得博罗县劳动模范、惠州市“金牌工人”、广东省优秀工会工作者等,今年又收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刘进说,技术创新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一个团队的努力付出,背后需要持之以恒的研发、提升、突破,才能使技术得以更好运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惠州日报记者李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