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银行下调定期存款利率

20万元存三年利息减少600元

2022年05月03日惠州日报金融周刊
字号:T|T
    多家银行大额存单利率已经下调。  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多家银行大额存单利率已经下调。 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三年期存款4月24日还有3.5%的年利率,现在就降到3.4%了,存款也得趁早啊。”4月27日,在银行咨询存款和理财产品的陈先生感慨。最近,不少银行理财跌破净值,A股基金更是跌得惨不忍睹,让投资者大呼“伤不起”,不少人的资金已开始从风险等级更高的银行理财,转至保本保收益的存款产品。

如今,存款类产品利率也要下调了。自近期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鼓励中小银行下调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后,日前,国有大行和股份行也加入存款利率下调“阵营”,投资者的利息收益要缩水了。

多家银行存款产品利率调整

4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2年4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3.7%,5年期以上LPR4.6%,均维持前值不变。尽管LPR未有调整,但多家银行开启了“另类降息”,产品包括了大额存单、定存、特色存款和结构性存款等。业内预计,接下来还会有更多银行跟进。

记者查询多家银行APP注意到,目前招商银行20万元起三年期大额存单利率已经下调至2.9%,此前该行三年期大额存单产品利率为3.45%;兴业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等已将3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从3.55%调降至3.4%。与此同时,其他银行目前三年期大额存单利率维持在3.40%~3.55%左右。

除了大额存单,最近普通存款或者各家银行的特色存款也开始纷纷下调存款利率,普遍下调10个基点。比如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下调三年期特色存款利率,普遍下调了10个基点,调整之后,这些特色存款的利率最低降到了2.8%,较高的水平也降到了3.4%。

25日,国有大行紧随其后,也加入了存款利率下调“阵营”。记者对比工商银行大额存单发现,该行3年期、2年期大额存单利率均下调0.1个百分点,其中3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为3.25%;此外,该行推出的特色存款起存金额分为50元、3000元,其5年期、3年期、2年期特色定期存款利率也同时均下调0.1个百分点。建设银行3年期、2年期大额存单利率均下调0.1个百分点至3.25%、2.60%;个人整存整取的5年期、3年期、2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别下调0.1个百分点至3.15%、3.15%、2.50%。农业银行3年期、2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也下调0.1个百分点,利率分别为3.25%、2.6%。交通银行将2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从2.9%下调至2.8%。

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存入20万元的大额存单为例,此前,三年期的年利率为3.35%,到期收益为20100元;当年利率调整成为3.25%,存入20万元的到期利率则为19500元,相比减少了600元。

尽管如此,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大额存单在各大银行均出现了额度、利率双双进一步下行的现象,但是考虑到今年以来理财产品“破净潮”,大额存单还是很紧俏。某行客户经理表示,该行今年4月初放出一批利率3.35%的大额存单额度,但此后就降至3.25%,还需要对应的客户经理帮忙预约才能买到。另一家股份行客户经理也表示,该行一般每天上午10点释放额度,需要定时抢。一位投资者直言:“哪怕利率降了点,也比亏损强啊。”

“另类降息”为助力融资成本下降

“另类降息”,其实是4月15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召开的会议,鼓励部分中小银行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下调10个基点(BP)左右,并非强制。随后,多家银行把这一号召付诸行动。

下调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将带来怎样的影响?“存款利率下降了,贷款利率才能下降。”惠州一位银行业内人士认为,银行下调存款利率,可以引导贷款利率下行,继而降低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目前部分企业经营面临不少挑战,通过引导金融机构合理降低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有助于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当然,对于广大储户来说,存款利率降低,肯定会影响到投资收益。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则分析了几个原因:一是因为目前流动性处于合理充裕状态,市场资金供应较为充足,银行“不差钱”,且从央行获得的资金成本下降,推动存款利率下行;二是受经济下行和疫情蔓延双重冲击,实体经济有效信贷需求不足,部分银行出现贷款“投放难”,对存款需求量减少,存款业务拓展力度减弱;三是近期金融市场波动加剧,资本市场单边下跌,部分资管产品出现浮亏,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对存款需求增加,导致今年以来存款增长速度较快。

“国内疫情多地散发,部分行业及中小企业面临经营困难,政策层面积极引导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贷款投放。”兴业证券分析师陈绍兴也表示,为保证持续的信贷投放能力,需要保持银行合理的盈利能力,以实现核心资本的内生补充、提升潜在风险的拨备水平和吸收能力。

从当前已经公开的银行2021年财报来看,受到存款成本相对刚性,贷款收益率降幅高于存款成本率影响,上市银行净息差在去年仍普遍收窄。普华永道日前报告称,44家上市银行的2021年报情况显示,2021年,工、农、中、建、交、邮储六家国有行净息差均较上年收窄0.06%;其中,股份行、城农商行净息差分别收窄0.03个百分点和0.03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存款利率太高,贷款的利率就很难降下来,企业融资成本也就很难压降,此次集中调整银行中长期存款利率,也是为了缓解银行负债成本和息差收窄压力,从而为银行降低贷款利率提供空间。

可提前锁定相对高收益存款产品

“从长期来看,不管是贷款利率,还是存款利率,大概率都将呈现下降趋势,这是由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定位决定的。”一位大型国有银行理财经理建议,面对存款利率下降,投资者如果手头有闲钱,可以多配置中长期存款产品,提前锁定相对较高的收益。

以某大型国有银行的整存整取产品为例,1年期产品年利率最高为2.00%,3年期产品年利率最高为3.25%,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相比银行理财产品以及基金、股票,银行存款产品的收益虽然较低,但相对应的风险几乎为零,只要本金在50万元以内,就可以获得银行全额保本的承诺。

同样起存金额和年限的存款产品,在不同银行利率也略有差别:农商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利率报价往往是最高的,其次是城商行和股份制银行,国有银行相对来说会低一点。如股份行中,光大银行目前20万元起存的3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仍维持在3.5%;平安银行20万元起存的3年期产品利率为3.40%;而惠州农商银行日前推出的3年期大额存单利率更是达到3.55%,20万元3年到期,收益有21300元,不过名额有限,先到先得。此外,部分银行为了招徕新客,也会专门放出一些针对新客的高性价比存款产品,投资者也可多加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资管新规实施后,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兑”向净值化转型,加之当前市场行情波动较大,要找到能够替代银行存款的理财、基金产品并不容易。一些追求保本保收益的储户开始转向一些高息存款产品,但这些产品踩在异地揽储的监管边缘,其中还有一些是通过贴息等违规行为实现高息的产品,储户切莫被高息蒙蔽,选择合规产品、经营状况良好的金融机构才是保障资金安全的前提。

相关链接

什么是定价自律机制?

最早,我国商业银行存款利率都是一致的,由央行发布的基准利率决定,各家商业银行无权调整。2012年开始,逐步允许金融机构上浮存款利率,由最高不超过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到1.2倍,再到1.5倍,到2015年,全面放开了存款利率上限。这意味着银行对自身的存款利率有了自主决定权,中小银行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来吸引客户,以增强与大银行的竞争力。

但是这里有恶性竞争的隐患,为了防范推进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引发的金融风险,我国成立了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组织,全行业继续实施存款利率行业自律。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银行约定存款利率上浮的自律上限,对存款利率继续构成了一个无形的控制线。在这个控制线下,大部分银行按照基准利率上浮1.4倍,部分银行经申请后可上浮最高至1.5倍。

到了2021年,存款利率定价方式又进行了优化调整,由“基准利率×倍数”调整为“基准利率+基点”。而且,对不同类型银行、不同的存款期限设置了不同的最高“基点”上限。

本次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组织召开会议,就鼓励中小银行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下调0.1%,这并不是强制的,但做出调整的银行,在相关考核(MPA)上会更有利。对于其定价上限下调,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这将引导银行负债成本降低,改善存款竞争压力。

惠州日报记者刘乙端

投资建议仅供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