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左)检查公共场所扫“场所码”及测温工作。
“您好,请扫一下‘场所码’……”近期,很多市民都会发现,进入商场、景区等公共场所前,都要按要求扫一扫门口的“场所码”,出示绿码后才能进入。目前,惠州已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开通“场所码”。
“场所码”对于精准防疫有何重要性?“扫了场所码后,一旦发生疫情,可更精准定位、快速溯源,极大提升流行病学调查效率,从而快速实现精准防疫。”昨日,惠州市疾控中心接受采访时表示。
案例
“场所码”助力快速精准锁定密接和次密接者
3月4日,市疾控中心接到某医院通报,大亚湾区出现1例初筛阳性新冠肺炎感染者(后复核为确诊病例)的报告,该中心立即启动流调溯源工作。市疾控中心流调工作人员王俊接到指令后,马上把病例信息通过政务系统传给市公安局,并请求其协助流调溯源工作:“我们需要公安协助获取该病例近14天的轨迹信息。”
大约2小时后,通过市政数局提供的该病例“场所码”打卡记录,同步与公安获取的信息进行碰撞、比对,同时把获取的信息反馈给市疾控中心现场流调组,后者再进行电话流调的信息比对,该病例的行程轨迹链迅速出来。
市疾控中心随即进行下一步的流调溯源工作,很快再通过“场所码”打卡记录等信息,锁定了该病例的密接者、次密接者,并对他们按要求进行管控,同时,快速划定了管控区、封控区、防范区,按要求进行分区防疫管理。
正因为借助“场所码”的作用,使流调工作快速、精准,此次疫情没有出现扩散和外溢,更好地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释疑
“场所码”使流调追溯排查更加快速精准
抗击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流调就是预防控制新型冠状病毒的“关口”。“流行病学调查是与病毒在赛跑。追溯源头、排查密接,将一个个可能的传染源管理起来,使其排出的病毒不再继续引发感染,我们就跑赢了病毒,斩断了传播链条,疫情也会逐渐平息。”市疾控中心介绍,行程轨迹的调查是流行病学调查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但让相关人员回忆起14天去过哪、接触过谁,着实让人有一种挖空心思、头脑爆裂的感觉。
“‘场所码’最大的价值,在于可快速、精准追溯排查,更利于精准防控。”市疾控中心介绍,以往流调排查主要是通过监控排查、凭据排查、支付信息排查、人员关系排查等几种方式。除了利用上述的流调手段外,其余只能通过调取所在地监控来进行查验比对,得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流调时间短则数小时,长则一两天甚至更久。如果监控视频有盲区或者损坏,往往会有漏查现象,精准性和时效性会大打折扣。
而“场所码”的使用,可以使追溯排查更加快速、精准。市疾控中心解释,在局部发生疫情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确诊病例或密接者的扫码记录,快速追溯到其他扫描过该“场所码”的人员,并追溯其行动轨迹,便于相关部门开展精准追溯排查,避免疫情扩散。“防疫部门在追溯和排查病例时,可根据‘场所码’自动登记的个人信息,第一时间精准定位和筛查。”市疾控中心介绍,人员信息的精准性将会大大提高,同时还可以进一步缩小排查人员的范围,不仅能及时防止疫情的扩散,还能减少基层排查的工作量和降低对市民正常生活、工作的影响。
监管
“场所码”信息是加密的,专人专管非必要不调用
“场所码”涉及到个人信息,那么如何做到在流调工作中,让扫码者个人信息不泄露?
市疾控中心介绍,首先,“场所码”信息系统里的个人信息是加密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相关部门才能调取相关信息。
其次,在流调工作中,实行“场所码”信息非必要不调取,就是说在平时不能随意调取,只有在出现本土疫情和初筛阳性个案时,才能调取。而且在调取前,必须走严格的审批流程,需要向市疾控中心负责人、市公安局、市政数局提请审核,才能调取,调取时遵守严格的监管机制。
再者,在流调工作中,对“场所码”信息的调取,实行“专人专管”。政务系统在调取“场所码”信息时,有系统记录,可以追溯谁调取过“场所码”信息。
“场所码”不仅不会泄露个人信息,相反,“场所码”能更加有效地保护个人信息。居民扫描“场所码”进入场所,自动记录进入时间和个人信息,相比手工信息登记更加精准,也避免了个人信息暴露。
“换句话说,市民可以放心扫‘场所码’,不用担心个人信息泄露。”市疾控中心表示。
市疾控中心表示,“场所码”的开通和使用仍需进一步普及,呼吁更多单位、场所注册并使用“场所码”,对于个人,扫“场所码”不是多此一举,而是一举多得。凡是进入公共场所的市民,主动扫“场所码”,将助力精准防控,共同维护大家的健康。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周智聪 通讯员郭家亮 唐运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