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诗画遇见儿童美育

《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帮助孩子涵育健康、和谐人格

2022年06月05日惠州日报书苑
字号:T|T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中谈到,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作为父母,引导和陪伴孩子在儿童时期进行美育这场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引导和帮助孩子种下一颗从接近美、到理解美、进而创造美的种子,拥有一个美善兼具的健康心灵,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七个方面引导儿童重温诗画艺术的融通之妙

《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是著名美学史学者、云南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新送给所有人的一份美育礼物。书中既有教育理论的创新和高度,又有教育实践的力度和温度,丰富的案例贴近儿童的审美,极富思维性的解读,跨越年龄阶层。作者从视角、创作、想象力、跨界、传统、酝酿、自觉等七个方面,引导我们重温诗画艺术的融通之妙,帮助孩子从小涵育健康、完整、和谐的人格。

王新教授是一位从事艺术研究的著名学者。关于诗画的融通与互渗,他早年便出版过学术专著《诗、画、乐的融通》,从中国传统诗画的意象到东西方艺术批评中的图文关系,他的研究点透了诗画互文背后的“秘密”。他从“锐敏的感觉”出发,从孩子视觉、触觉、味觉、听觉、肤觉等八个方面,感知书画中的细节,勾连起艺术的感性世界和日常生活。

优美的文字里隐含美育营养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和画虽然形式不同,但在王新教授看来,拥有共同的美学追求的诗词与书画,是实施儿童美育最好的载体。如王新教授所说,诗画融通并不是简单的诗画搭配,而是内在的学理契通。如唐代李贺所作的《马诗二十三首其四》和南宋龚开所绘《骏骨图》,一诗一画虽相隔数百年,但两匹骏马的瘦骨里都有金属质的深沉回响,寄托着诗人的志向。

书画本同源,艺术无界限,温庭筠的词作《望江南·梳洗罢》、法国画家莫奈的油画《睡莲》、中国现代画家黄宾虹的水墨画《嘉陵江图》、唐代颜真卿的书法作品《祭侄文稿》看似毫无关联,其实存在隐秘的内在联系。

这是一个博导父亲的美育实践课程,没有晦涩难懂的语言,只有心与心相连的生活化交流,优美的文字里隐含的美育营养,可以让孩子在成长中慢慢回味,让成人深度感受到美的力量,一起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李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