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学大家的烟火人生
2022年06月05日惠州日报书苑
字号:T|T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一书共收录汪曾祺37篇散文和他的子女汪朗等3篇回忆性文章。这些作品年代相对集中,历经岁月沉淀,书中不乏《葡萄月令》这样的散文名篇,更有老先生对人生经历的深切感悟和生动描摹。
汪曾祺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他的父亲开朗洒脱,多才多艺无所不通,对汪曾祺影响颇深。他在文章中说,凡是乐器,经过父亲的手,没有摆弄不明白的;父亲的书画求赠者众,可见其文化造诣之高。受家庭熏陶,汪老从小临名帖、通绘画,晓音律,上学时便“以画名”,这为他日后从事艺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西南联大的教育和风气造就了他开朗、豁达、重学识而不尚物质的性格。在校期间,他是一个时常逃课、吊儿郎当的名士派。夜里写文章,白天泡茶馆。他告诉好友,树叶生长的规律都是一左一右交互长出,而不是并行的。这种对事物的细致观察,不但可看出他当时的“不务正业”,还可感受到他的童心童趣。他有整天泡在茶馆里的闲情雅致,并一家家地走遍了整条街的茶肆,对各自的经营特点和项目也如数家珍。
北京给了汪曾祺富足的晚年。汪曾祺谦虚地说,这些年来他的业余爱好,只有写写字,画画画,做做菜。而在耳顺之年后,他的爱好得以充分彰显。有人求取他的墨宝,他总是慨然应允不吝赠送。他把烹饪美食当成乐趣,给家人准备丰盛的大餐。在生活中,他也不忘观察身边的人。北京街坊大妈,各自的性格特点让他写得活灵活现;一位闹市中的老者也引起他的关注,并由此挖掘出令他艳羡的面食功夫。兴趣广泛、不拘一格,使他晚年生活洒脱而有诗意。
汪曾祺说:“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我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润,让人觉得生活是最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诗意的。”正是有着这样的创作初心,每每读到他的作品,都会令人心生温暖。
(朱延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