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信满满出考场。东江图片社供图
编者按: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已40多年,高考在许多人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也成为改变命运、放飞梦想的转折点。从高考破冰之初人们求知欲的大爆发,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再到现在考上大学早已是“寻常事”,高考见证了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期特汇编不同年代参加高考的学子的一组文章,和大家一起回顾那些特殊的日子和追梦之旅。
1970年代
我是临时插班的“新三届”
□吕明
某种程度上而言,恢复高考是改革开放的第一声春雷,为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扎实的人才基础。1977年、1978年和1979年考入大学的被称为“新三届”。作为其中的一员,我能告诉后来者什么呢?
1978年春天,我在湖南邵阳一个水渠补修工地上运石头和打炮眼时,父亲托的送信人到了。尽管开学一个半月了,我可以到金称市公社中学插到毕业班读书了。
我当时是迎着嘲笑走进高10班的教室的,长期的重体力劳动让我又黑又瘦,头发凌乱,一脸憔悴,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跟当时衣鲜、人斯文的学生是有点格格不入的。班主任蔡镇华介绍后,我坦然地站起来笑了笑,迎接我的是稀稀拉拉的掌声,更多是悄悄的议论声。后来,同学们慢慢认识了我,大多数成为我的好朋友。支撑我抗压勇气的是小说《红旗谱》。小说主人公朱老忠在被人欺负时不冲动不自卑,自信地告诫身边人说:“出水才看两脚泥。”有了勇气才能抗压,抗得了群体嘲笑之压,就能抗得了高考之压和人生的失恋、失意、失败之压。
当时,因为其他原因,我没有资格读中学,数学就成为最大的弱项,我到金称市公社中学,是奔着好的数学老师而去的。学校的老师们了解我的愿望和实力后,对我特别宽容,我可以跑到高11班听陈江南老师的数学课,高10班我的数学老师苏彩云把她搜集的全国历届高考数学题的合订本给了我,经常指导我解答历届高考数学题。
互相讨论是学习进步的有效途径。我当时住在大姑家老式的徽派青砖瓦房里,到处被烟火熏得黑麻麻的。记性差的我找到一些白纸,写上数学公式定理,贴在墙上,正好是一举两得,既让我记下难记的东西,又增添了房子的亮度。高11班这个理工班的尖子生陈玉雄的家就在隔壁,我当时有太多不懂的东西,数学里的三角函数方程、多元三次方程的设立和求解、立体几何的演算等,就跑过去和陈玉雄讨论,以达到互相启发的作用。有时和当年同样在备考的表妹覃小群一起讨论,实在解答不了,就各自分头去找老师以破解难题,回来后再相互解说。
当年的文科高考几门课是: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和英语。历史、地理是合成一门进行考试,英语只记参考分。我就把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思想运用起来,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重点突击数学。语文就重点突击作文和古文关键点。我仔细听了蔡镇华老师有关古文和汉语拼音的课,其余语文课就请假了。
历史、地理我只好找地图去看,顺便结合当时报纸去了解世界地理和学习时事政治。家中有《中国分省地图》和一本大学历史课本,分省地图的每个省后面有详尽的介绍文字,我记得滚瓜烂熟。学校里每天只有上午上课,利用课余和晚上的时间,我在大姑家自修数学。下午,带着木板凳到学校后面的寺背山的梨树下看书。累了,就去学校里找教导主任李兴汉借新的《人民文学》看,他是语文老师,我们在一起就聊文学和政治,一些东西在高考中还用上了。当年许多同学畏惧高考作文,变着改写、缩写、扩写、正反题等花样,我跟送米和蔬菜来大姑家的父亲提及这话题,父亲说:“万变不离其宗,只要你有扎实的文学功底,怕什么呢?”
金称市中学校门口是美丽的夫夷河。我除了到学校打乒乓球和篮球,每天都泡在河里。学习到头昏脑胀时,游泳一番,打打球,人变得心情舒畅,也格外清醒和活跃,学习效率格外高。
在高考前的复习千万不能紧张,有一些平时成绩本来不差的人为什么考不上呢?除了考试中发挥失常外,则是平常的学习忽略了娱乐。当年我经常和同年考上中南矿冶学院的陈玉雄一起串门听大人讲笑话,然后我们自己编笑话说给同学们听,夜晚去追乡村晒谷坪放的新电影。我比他更爱玩,会遍金称市街上的象棋高手,高兴了给表弟表妹们讲白眼话。正是这种松弛的状态,我在患严重痢疾的状态下,以超过重点大学许多分考入湘潭大学中文系。
1980年代
似曾相识的作文题
□雨点
时光穿梭机将我送回1986年的高考试室。今天考语文,我瞄了一眼试卷的作文题,心里一阵窃喜:这不是与两个月前我在文学社发起的同题作文有些相似吗?
两个月前,作为学校文学社社长的我,组织社员开展了一次《一棵树在森林里》为题的同题作文,可写成散文,也可写成议论文,还可写成诗歌。今天的高考作文题是材料作文:“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温度湿度适宜,树木就迅速生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得更好。这里说的是一种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也有类似之处。请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用上述现象作比喻,发表自己的见解。全文不少于600字。主标题为‘树木·森林·气候’,副标题自定”,这不是踩到了狗屎运?一不小心让我踩到了高考作文题的脚后跟!
我的小学和初一都是在农村学校读的,没有什么课外书,没看过一本文学名著,作文写得一般般。初二转学到县一中,才开始接触文学名著,才知道文学是什么。我有一个在县人民医院工作的叔公,爱好文学,参加了《鸭绿江》文学杂志社举办的函授,当时正在创作小说。我在他那里接触到了一些文学知识,开始对文学感兴趣,在学校的图书馆借阅一些文学名著阅读。我通过阅读《鸭绿江》及其学员内刊的作品和点评,一点一点地揣摩诗歌和散文写作的门道,尝试写诗歌和散文,后来在个别内部报纸上刊发了。爱好文学和尝试写作,让我的作文水平直线上升,在中考时作文差2分就满分了。
顺利升上县一中高中后,我牵头发起成立了文学社,举行读书分享会、刻印出版油印刊物、组织校外采风、开展创作比赛,文学活动丰富多彩,社员从最初的5人发展到高二时30多人。到高三上学期时,一些同学为了迎战高考纷纷退出了文学社。为了不影响学科复习,我将出内刊和组织活动交给了高一的骨干,我只负责不定期组织同题作文比赛,因为我觉得这也有助于我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两个月前,我组织了我在学校的最后一次同题作文比赛——《一棵树在森林里》同题作文,作文统一由辅导老师评审。我也交了一篇散文,得了一等奖。
我一边做语文试题,一边在心里构思高考作文。在做完所有题后,开始下笔写作文——在原来我写的散文基础上作调整,将树木、森林、气候比作个人、社会、社会风气,采取夹叙夹议形式,来阐述个人的品德好坏会影响社会风气,反之亦然;只有人人争做“好树木”,才能形成“好森林”,才会使“气候”变得更好。由于有了之前同题作文打底,此次作文一气呵成。高考分数出来后,语文老师告诉我,作文满分50分,我得了47分。
能踩到了高考作文题的脚后跟,我庆幸没有退出文学社,没有放弃同题作文练兵。那些退出文学社的同学知道我们不小心“押”中作文题后,后悔当初的决定。我想告诉他们,只要统筹好课外活动与迎战高考,适当参加课外活动,不但不会拖高考的后腿,反而会给高考加分。
但我最终没有说出口,因为这句肺腑之言于他们而言已晚矣!
1990年代
梦想像蒲公英一样放飞
□罗惠鹏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有幸参加高考,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据我所知家族上溯几代,都不曾出现过一个吃公家粮的人物,除了我的奶奶因二伯父参加抗日战争牺牲而享受国家优抚金至她逝世外。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能够早早地“鱼跃龙门”是我这一代农村孩子们梦寐以求的事。经过我自身不懈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考上了本市一所师范学校,就读普师专业。
在师范学校就读期间,我也是一如既往地认真对待。同时我还积极地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团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断地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我加入龙潭文学社,不久后成为社长,我于1993年成为惠州市作家协会当时最年轻的会员,学生加入市作协这是学校有史以来第一人。我带领文学社社员们去社会实践,创作出不少优秀作品,在市里的一些企业文化报刊上刊发社员作品专版,在市里党报上发表文章。我成为一名学生会干部。在此期间学生会还专门成立通讯组,由我任组长。我带领文学社一众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给学校广播站、校报校刊采写大量稿件,宣传本校及周边兄弟学校的好人好事等,还参与编辑校报。
临近毕业,我们全班学生要到惠阳区秋长中心小学实习,为期三个月时间。而我只是参与实习一个月就返回学校备考了,因为我是一名被推荐参加高考的考生。我们近10名同学经学校严格甄选,从240多名应届生中遴选出来参加教师类自主招生考试,彼时可供报考的只有华南师范大学本科及本地惠州大学(今惠州学院)大专。我们必考科目只有两科:语文、英语。因为我不太相信自己的英语水平,因而只得选择报考惠大的中文系。当时的东莞师范、博罗师范等兄弟学校也推荐考生一起到惠州大学参考。
记得语文科的作文内容是给出了一首诗《蒲公英》的阅读材料:蒲公英的种子被风吹走,吹到不知名的远方/或许会落到山上,或许会落到水中/不管是如何恶劣的环境/蒲公英都希望自己的种子跟着风走/经历了风的历练/种子会变得坚强……要求依据材料写一篇夹叙夹议的议论文,字数在800字以上。我结合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过于溺爱、呵护),号召孩子像蒲公英一样,适时离开母体,去开创自己的一片天空。说实话,时至今日我仍然想找到我的那篇高考作文,这不完全是因为我的语文考出了那次考试稀有的85分,也不完全是我对文学情有独钟,只是一种情结维系着,在我的心空里荡漾。
遥想当年我的高考,包括一起参加考试的那位有好感的东莞美丽考生,仿佛如昨日发生过的事一样,历历在目。经历是一种财富,我不算一条好汉,亦不是一位英雄,但冲刺过、拼搏过甚至暗恋过,人生也就心满意足。
2000年代
大学逐步扩招 父母未给压力
□望江
人生的考试很多,高考仅是人生千万次考试中重要的一次,但因为它承载着年少梦想,铭记着青春岁月,让人终生难忘。
我的高考,连续上演了两年。2003年春天,“非典”席卷全球,广东是重灾区。当时,我在惠州北部一所中学备战高考。因为家离学校较远,高中三年,我都是寄宿生。“非典”疫情期间,学校对寄宿学生要求严格,非必要不能离校,周末也几乎不能回家。当时大家对“非典”病毒的认识和防范没有像现在对新冠病毒深刻和周全,学校鼓励大家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抵抗病毒入侵。在相对比较封闭的校园内,大家都很平静,高三学子为大学梦而备考,等待“亮剑”时刻。
当年的广东高考实行“3+X+综合”模式,“3”即语文、数学和英语,“X”科我选择了历史。当时,广东高校已经扩招一两年,加上独立院校雨后春笋般出现,大学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对成绩较好的学生,上大学已经不是很困难的事情,大家在乎的是能不能考上好学校。当年的高考是先填报志愿后考试,感觉像“押宝”,刺激归刺激,却让人心悬着。一贯成绩较好的我,第一志愿填报了一所心仪的广州高校,第二志愿填报省内一所热门的高校作为“保底”,还填了“不服从调配”,一副成竹在胸、志在必得的样子。然而,我考试发挥失常,分数虽然上了二本线,却比平时模拟考低了不少。加上前期填报志愿失误和后期放弃了补录,我彻底名落孙山。有些同学说,我当时这个分数对他们来说,可能考三五年都考不到,我只好苦笑。
广东人常说“食得咸鱼抵得渴。”痛定思痛后,我选择复读,花去一年时间为自己前期的无知与高傲“埋单”。复读的过程虽然辛苦,但并不漫长,因为有过此前一年的经验,我有更多的时间去巩固知识、去从容面对。2004年6月,我第二次高考,最后放榜,我的分数上了重本线,一年的努力没有白费。但问题又来了,我的分数上了重本线,但却不是高出很多,要入读热门的重点大学尤其是文科专业,还是有难度。这一次,我依旧没有被心仪的第一志愿高校录取,最后被当年广东最热门的二本院校录取,入读汉语言文学专业。我没有遗憾,因为结果不管怎样,都是努力所得。
岁月匆匆,这两次高考,留给我最大的财富是让我懂得了自己的路需自己抉择,换言之就是“独立”。当时,很多的同学也像我一样,会听到家里的父母如此告诫:“高考像平时考试一样应对就行了。”高考临近,父母也不会给你加餐补营养,不会给你过多压力,或者在校门口顶着烈日站大半天等待考试结束铃声响起,一切都得自己去应对。高考只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考试。后来生活告诉我们,人生的考试千万次,一次比一次激烈,且没有标准答案,每一次都得靠自己。
记得第二次高考结束当晚,我和班里一群要好的同学吃“散伙饭”,席散后,大家依依不舍,好像真的要“陪君醉笑三千场,不诉离殇”。大家肩并肩从学校门口出发,沿着河边行走,一路欢声笑语,有说有唱。夜阑,大家在河边草地席地而坐,谈论过往的岁月,畅想未来的生活,直至晨光初现,才陆续告别。在这场青春散场,也许有人走散了,但在那一刻,谁也不知目的地在哪里,也不知道人生的渡口在哪里,眼前的状况是,大家就要星散东西、各自天涯,心中油然而生不舍,因同窗的远去而生,更是因青春的离去。
2010年代
跨过高考这座山看到更广阔世界
□张雪婷
我高中毕业于博罗中学。我读书那会儿,实行文理分科制度,我在理科18班。班主任刘老师教物理,研究生刚毕业就遇到我们这一群“最不听话的学生”,一带就是三年。
年轻的刘老师教学经验尚浅,面对难以管教的我们,时常板着一张脸,不苟言笑。一开始,我们和她有些疏远,会调侃她的穿衣打扮和教学方式。后来,我们发现她是一个专业知识扎实且对学生负责的老师。她可以在校运会班级大本营里专心致志地做物理题。这种心静在学习上难能可贵,也影响了我们。她也会抓住你一个把柄就从犯事那天起说到毕业,严厉教导。在她的宽严相济中,我们慢慢懂得她的好,亲切地称她为“秀丽姐”。
我是2013年参加高考的。高三的学习是忙碌和紧张的。我最爱上语文课,在阅读和写作中,我紧张的内心能够得到短暂的放松。不过与之前的语文课相比,高三的语文课单调了许多。教语文的温老师注重培养我们的文学素养,高三以前他会让我们用方言朗读古诗词,或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以加深理解。他经常苦口婆心地劝导我们要多阅读、多积累,还建议我们以宿舍为单位订一份报纸用以关心时事。
学生辛苦,高三的老师也跟着辛苦,他们的作息几乎和学生一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就有了。很多同学为了多学一点,比学校规定的时间还要早到晚退。那时候,宿舍里的人都买有床上书桌,有些同学还配备了台灯和手电筒。夜里,寝室关灯了,上床的床缝中露出点点微光。那是睡在我上床的芷珊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复习。舍管阿姨会查房,她的脚步声近了,电筒的灯就灭了,等脚步声远了,灯又亮起来。我既做不到早起,又不想熬夜,能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到课室就不错了。我和舍友伽伽两个“懒虫”起床时,宿舍里的同学都出门去了。同学们越来越勤奋,被窝里的微光越来越多,我还是没有买手电筒。我觉得学习不必为了抢时间而让自己过于疲惫,精神饱满地学效率会更高。
考前,学校给我们每个同学准备了巧克力,饭堂也加餐了,有免费的鸡蛋和鸡腿。刘老师拿着巧克力来实验室分,我们都很高兴。刘老师的脸上也有了难得的笑容。那几天的自习几乎不用老师管,大家都很自觉。但刘老师还是经常到班里看我们,她不语,轻轻地从我们的座位走过。我不禁想起了那句话: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
高考那天没有想象中的紧张,我平静地走进课室,第一天很顺利地答完语文和数学的卷子。然而第二天的理综却答得很不理想。我迈着沉甸甸的步子从考场出来,头很晕。周遭的天气宛如“黑云压城城欲摧”。我站在走廊上,想着因为时间分配不合理,物理的两道大题没做完,这次完了。我回头看到同学艳珊,说:“我考得好差,怎么办?我不想复读啊!”艳珊脸上没有笑容,她紧紧地抱着胸前的资料,俯望着楼下拥挤的人群。我们俩沉默着站了一会儿。末了,艳珊认真地吐出一句:“活着就有希望。”带着这句充满希望的话,我鼓起信心完成了最后的英语考试。
此去经年,我不禁想起余光中的《写给未来的你》:“你会一年年地长大,会渐渐遇到比你强、比你优秀的人,会发现自己身上有许多你所厌恶的缺点。这会使你沮丧和自卑。但你一定要正视它,不要躲避,要一点点地加以改正。战胜自己比征服他人还要艰巨和有意义。”高考不过是人生中众多考试的一场,跨过高考这座山峰,我们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也会面临更多的挑战。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始终以奋斗者的姿态,面对人生的每一次大考。
凤凰花开得灿烂的六月,是毕业的季节。走在凤凰花开的路口,最珍贵的记忆正跟着感觉慢慢变鲜活。
2020年代
希望将来走上三尺讲台
□李佳莹
时光荏苒,又是一年高考季。我不再是高考生,来到大学,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名学生。在此时,我的大一生活即将结束。
回首那个盛夏,我怀着无比紧张与忐忑的心情,走进考场。我的手心微微冒着汗。接过监考员手中卷子的那一刻,我的紧张加剧。开始阅卷的时候,我的大脑出现一片空白。当机立断,我不再看卷子,目视前方,深呼吸调整着自己。考试铃响,我调整好了自己,拿起笔开始作答。3天转瞬即逝,6张卷子,代表着我们高中生涯的结束。
2021年6月25日,高考放榜。“叮咚”,一条来自考试院的消息——高考成绩已送达。理科533分,一个不高不低的成绩。即使与心理预期有着一定的差距,我也并没有什么后悔与遗憾。我曾经努力过、拼搏过。无论如何,此刻看到的就是最好的结果。我要准备为下一个人生旅程做出选择——填志愿,历时几天的了解与思考,我最终选择了惠州学院的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做出这个决定,我思考了许多:第一,理想与个人性格爱好。在我小学、初中和高中三段学习生涯中,我的班主任都对我有着极大的影响。小学班主任教会我如何与父母相处;初中班主任教会我如何正确认识自己,肯定了我的班级管理能力与责任心;高中班主任教会我人的价值是什么,怎样正确看待学习和做人。从生活到学习,从学校到家庭,这三位老师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于是,我也希望成为一位人民教师。我希望站在三尺讲台上,教导学生,传授知识,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一名老师,教导学生,为国家输送人才,这就是我的社会价值。”这是我高中班主任对我说的一句话。在那一刻,教师这个职业种子就埋藏在我内心中,慢慢地生根发芽。在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教师这份职业身上的使命与荣光,也感受到了教师的社会价值。随着年龄的增加,我感受到书给我带来的关于人的思考,关于人性的思考,关于社会现象的反映等等。我热爱文学。同时,高中理科的学习使我具备了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我有信心能够写好学术论文。最终,我选择了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第二,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我结合了自己的排名,选出了几所符合自己的学校,进而去了解各所学校的历史、师资和教学水平。惠州学院前身是惠阳师范专科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我还了解到:惠州学院的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和重点专业。综合种种原因,我最终报考了惠州学院的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如今,我的大一生活即将结束。我十分感谢当时的自己做出的正确决定。在这大学一年的时间里,我热爱我的专业,享受着美好的大学时光。
又是一年高考季,相信各位高考生们的心情也如我当年在考场上一般,紧张又激动。一年的高三生活,忙碌、疲惫,跨越重重高山,考生们即将到达终点。无论结果如何,只要努力过,就没有遗憾和后悔。当你们面对成绩的那一刻,请记住:这是一个新的开始,认真审慎地做出人生重要的一个决定——填报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