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30日,惠州市2022年“汇聚金融 赋能实体”——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年乡村振兴专场活动举行。 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单列,金融服务在乡村振兴领域的重要性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让金融“活水”畅流,才能有力助农振兴。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反复,国际形势复杂,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大。持续做好“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稳住农业基本盘,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显得尤为重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指导金融系统优化资源配置,精准发力、靠前发力,搭建政银企融资对接平台,日前,市金融工作局联合市农业农村局、人民银行惠州市中心支行、惠州市银保监分局等相关部门组织举行了惠州市2022年“汇聚金融 赋能实体”——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年乡村振兴专场活动,本次活动共吸引56家涉农企业和16家金融机构参与,推进金融机构切实加大“三农”领域金融支持力度,汇聚金融资源支持乡村振兴,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正在形成。
活动现场,9家银行向其中27家企业提供授信总额4.83亿元,惠州市支持企业融资专项资金支持3家企业获得续贷4200万元,广东股权交易中心惠州分公司为4家企业颁发“乡村振兴专板”挂牌证书。
会上,市金融工作局、市农业农村局、人民银行惠州市中心支行、惠州银保监分局等部门分别就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展开宣讲,16家银行、保险业金融机构结合各自特色介绍了一批适合乡村振兴产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受到参会企业的热烈欢迎。金融机构还在活动现场设立了16个咨询台,为企业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帮助企业选择适合自身的产品。
近年来,惠州积极探索以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引导金融机构围绕乡村振兴,提升金融服务质量,落实金融惠农政策,创新金融产品,持续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多金融力量。截至4月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1125.6亿元,同比增长18.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全市农业保险在保保费2.09亿元,提供风险保障457.77亿元;政策性农房保险40余万农户参保,实现全覆盖,提供风险保障442.2亿元,为乡村振兴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保险保障,让金融之水浸润乡村广袤无垠的“希望田野”。
市金融工作局
汇聚金融资源 服务乡村振兴
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质效,关键在于构建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有效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惠州市金融工作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决策部署,出台了《惠州市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行动方案》等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地方政策,从顶层设计上明确加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力度,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体系,撬动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本投入到乡村振兴中。
搭平台 汇聚金融支农合力
市金融工作局持续引导金融机构完善与政府、农业农村中小企业管理部门、信息对接机制,打通政府资源、金融资源和企业资源的共享渠道,转变传统对接模式和服务形式,充分利用政银企平台拓宽乡村振兴支持面。
开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年专题系列活动,从满足企业有效融资需求、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等方面出发,推进金融精准对接企业。系列活动按照“政府搭台、政策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共赢”的总体目标,针对不同行业、企业的融资需求,促进金融机构、资金与实体企业、项目精准对接,构建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实现互惠共赢。
接下来,将搭建政银战略合作平台,指导辖内金融机构主动对接地方政府,积极投身地方“三农”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实现政银战略合作.
优供给 促进金融资源下沉
长期以来,融资难、融资贵都是制约涉农企业发展的大障碍。市金融工作局建立项目清单制,组织全市银行开展农业重点领域融资对接。对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32家实施主体授信金额累计19.82亿元,发放贷款余额10.58亿元,加权平均利率5.28%;对344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放贷款余额14.5亿元,农民合作社发放贷款余额6.8亿元。
加强农村信用建档评价体系建设,累计录入系统农户信用档案32万户,并在此基础上引导金融机构推广“一次授信、循环使用”的信用类贷款产品,如工行针对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主及个体工商户推出e抵快贷,招商银行惠州分行推出小微闪产品,博罗农商行开发了专项信贷产品“兴农贷”等。
指导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引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粤财普惠金融(惠州)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有效破除抵押品难题,盘活农村资产;指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合作推出“生猪活体抵押+政府补贴+保单增信+银行授信”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形成多方合力,切实解决融资难题。
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市金融工作局继续加强政策引导和全方位服务,帮助我市乡村振兴产业和龙头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帮助大、中、小微等各类企业通过改制上市、新三板挂牌和区域股权市场挂牌等多重方式,全力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除了信贷资源外,该局还推动金融服务下沉,通过建设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和移动支付示范镇,为农村地区群众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移动支付服务,目前全市共设立助农取款点1951个,新增8个移动支付示范镇,全面提升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覆盖面和普惠性。
强保障 撑起“三农”发展金融后盾
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市金融工作局持续推进各类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房保险,扩大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积极开展“农业保险+”等创新服务,为农民生产生活和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风险保障。
接下来,将大力探索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品种,发展渔业保险,探索开展糖料蔗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完善“保险+期货”模式,降低生猪、橡胶等大宗农产品和重要战略物资价格波动风险。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保证保险、耕地地力指数保险,提高小农户农业保险投保率。
人民银行惠州市中心支行
打好金融“组合拳”助力乡村振兴
为着力解决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人民银行惠州市中心支行(以下简称“人行惠州中支”)引导辖内金融机构精准发力,靶向施策,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搭建融资对接平台、引导银行减费让利等多方面打好金融支农组合拳,有效提升全辖农村普惠金融服务能力。
运用货币政策工具
确保信贷支持“量增”
2021年以来,人民银行已3次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此举累计为惠州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释放资金约15.92亿元,人行惠州中支引导金融机构将这些资金投放在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和乡村振兴等薄弱环节。
鼓励银行发放普惠小微贷款,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内嵌激励机制,对符合要求的法人银行按其发放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1%提供激励资金,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的最新要求,奖励比例上调至2%。目前我市已向5家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发放激励资金820.34万元,带动银行机构新增普惠小微贷款8.2亿元。
持续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投放力度,只要属于涉农、小微企业或民营企业,都可以享受这个政策优惠,可向惠州农商行、博罗农商行等7家地方法人银行申请办理。
充分运用再贴现政策工具,支持涉农小微企业票据融资。贴现人属于涉农、小微或民营企业,或者贷款投向科技创新、绿色领域的,可以通过再贴现政策支持享受优惠利率。
精准落实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和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等工具。企业如有对应项目的资金需求,均可联系具备业务资格的对应银行,获得人民银行相应政策资金的支持。
除了上述货币政策工具外,疫情发生以来,人民银行还着力推动银行落实延期还本付息政策,要求做到应延尽延快延,并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群提供征信保护。
搭建融资对接平台
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为精准对接企业融资需求,有效提供金融对接服务,人行惠州中支联合相关部门,搭建了线上+线下融资对接平台。
线上平台主要有粤信融、中征平台、普惠金融等。如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可登录注册粤信融,根据贷款需求,系统会为企业自动筛选惠州34家银行里适合的贷款产品。截至目前,惠州地区企业和银行通过粤信融平台撮合的贷款笔数2417笔,金额270亿元,惠及市场主体2058家。缺少抵质押品的涉农企业,如果有融资需求,可登录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经过应收账款确认后获得银行贷款,截至今年4月末,惠州的企业通过这一平台获得融资1334笔,金额455亿元。人行惠州中支还组织汇编了银行保险机构支持乡村振兴的信贷与服务产品,电子版的产品汇编和相关政策文件可在人民银行“惠州金融权益君”、惠州金融局“惠州金融信息”、惠州市农业农村局微信公众号查阅。
线下平台主要有融资对接会、首贷中心、转贷中心。在融资对接会方面,今年人行惠州中支将联合市金融局、惠州银保监分局联合举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系列融资对接活动。此外,针对从来没贷过款的企业,近期将联合市金融局、惠州银保监局探索建立首贷服务中心,着力解决企业的首贷难问题。同时,自2020年12月开始,设立了惠州市企业转贷服务中心,为到期还款有困难的企业提供转贷服务,降低企业资金周转成本。
引导银行减费让利
推动融资成本“价降”
除了加强融资服务外,人行惠州中支还推动银行减费让利行动,减轻企业负担。
为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支付手续费,人民银行印发了《广东省降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支付手续费工作方案》,推动17项支付手续费减费让利政策直达实体,主要涉及单位结算账户的开户手续费、管理费和年费,跨行转账汇款手续费、刷卡和取现手续费,票据的工本费、手续费和挂失费等,实现“降费不降服务”。截至4月末,累计为我市41万户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免1.17亿元。
近年来,疫情全球扩散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幅度越来越大,对地方外贸进出口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人行惠州中支、外汇管理局联合惠州市商务局,出台“商务发展专项资金+汇率风险管理”财政支持政策,对外贸企业在支持期限内办理远期结售汇、人民币外汇期权等汇率避险业务给予支持,有效降低中小企业汇率避险成本。
惠州银保监分局
靶向施策 全方位助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日前,中国银保监会正式印发《关于2022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2022年银行保险机构要聚焦农业农村重点领域,稳步加大信贷资金投入,提升保险保障水平,强化农村金融环境建设,不断提高金融服务质效。
惠州银保监分局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部署,指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创新推出惠州特色农业金融产品、优化“三农”金融服务、拓宽涉农融资渠道等,以汩汩金融活水润泽乡村振兴田。
聚焦“三农”加大贷款投放力度
确保涉农金融投入稳定增长。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确保实现同口径涉农贷款余额持续增长。提升县域金融服务质效,保持辖内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运用数字技术向自然村延伸拓展基础金融服务。
优化涉农金融供给体制机制。各类银行机构持续优化信贷供给,农发行强化对农业产业发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大中型商业银行加大首贷户拓展力度,向县域分支机构合理下放信贷审批权限;政策性银行、大中型商业银行继续给予普惠型涉农贷款定价优惠。其次,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大力推动辖内银行机构开展“整村授信”规模化授信,实现乡村授信覆盖率持续提升;充分支持“农业合作社+”“1+N”产业链等金融模式,开发乡村授信通道,推进广覆盖规模化金融服务。
持续加大乡村产业金融投入。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绿色农业发展、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加快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发展农村电商和快递物流配送、加快返乡入乡创业园建设、支持农民工创业就业、支持退役军人返乡入乡创业、发展数字乡村等关键领域,持续加大信贷资源投入。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涉农行业企业给予融资支持,避免出现行业性限贷、抽贷、断贷,对市场前景好的特殊困难行业给予“无缝续贷”。
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银行机构积极发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首贷、信用贷。开展有针对性的金融辅导,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内部财务管理,提高信用贷款获得能力。更好发挥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和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作用,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拓宽农村资产抵押物范围,注重发挥农业保险保单增信作用,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风险市场化分担。
增强保险服务乡村振兴功能作用
2021年,惠州银保监分局与市财政局、农业局、金融局等部门联合制定下发《惠州市2021-2022年政策性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预计到2022年,我市基本建成功能完善、运行规范、基础完备,与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阶段相适应、与农户风险保障需求相契合的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政策性农业保险基本覆盖全市种养业主要品种,收入保险成为我市农业保险的重要险种,农业保险深度(保费/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5%以上。
《方案》丰富保险产品供给。新增开办蔬菜、花卉苗木、茶叶、肉鸭、蛋鸡、淡水水产养殖、海水网箱养殖等新品种,将省内种植的所有水果品种纳入岭南水果保险。开办中央财政补贴(同时享受省级财政补贴)品种、省级财政补贴品种、地方特色品种、创新品种四大类品种。
探索尝试地方特色和创新品种。各县区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发展需要,自行选择开办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品种,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保障面,对主要农产品生产做到全覆盖。积极开办保产量、保价格、保收入、指数化的农业保险创新险种,支持创新经营模式,现已推出耕地地力补偿保险、水稻收入保险、生猪期货价格保险、养殖饲料成本期货价格保险、鸡蛋期货价格保险,并因地制宜增加调整新险种。
提高保额和费率优惠。水稻、玉米等11个品种保险金额比《方案》实施前大幅提升,其中荔枝、龙眼、柑桔橙柚增幅200%;香蕉、木瓜增幅100%;仔猪增幅150%;育肥猪增幅75%。水稻、玉米、马铃薯为免费参保,其他品种农户自付比例为20%-30%不等。
“保险+期货”为农户提供了一种操作性较强的避险工具,将农民所面临的价格风险转移至期货市场,打开农民“靠天吃饭”的心结。我市积极推广养殖饲料成本期货价格保险,有效实现益农助农。
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惠州市农险高质量发展工作扎实推进。2021年提供风险保障总额105.92亿元,同比增长421.22%。2022年1-4月,提供风险保障总额20.51亿元,同比增长1135.89%。2022年1-4月,“保险+期货”累计实现保费收入比去年全年增长404.96%,并成功落地全省首单水稻收入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