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长征情报破译传奇

长篇小说《乌江引》描写长征途中情报战,勾勒默默奋战在秘密战线的无名英雄形象

2022年06月12日惠州日报书苑
字号:T|T

每一场革命都有各自的传奇。如《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所言,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更是一篇革命者用意志、勇气和力量谱就的远征史诗。多年来,长征主题创作一直颇受文艺工作者的偏爱,庞贝的长篇小说《乌江引》呈现的是长征中的一支鲜为人知的秘密力量——以“破译三杰”曾希圣、曹祥仁、邹毕兆为破译主力的中革军委二局。他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利用早期无线通讯技术侦收敌台信号,几乎成功破译了所截获的国民党军队所有密电,为红军一次次突破重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人类军事史上以弱胜强情报战的传奇。

再现革命先辈为中华民族与人民利益奋斗的辉煌历史

相对于虚构历史人物和故事,进行“天马行空”式的想象自由的小说创作来说,基于真实历史史实、人物和事件,并进行深入的艺术加工、虚构和想象的小说,无疑具有更大的写作难度。

《乌江引》的故事背景为红军主力于1935年1月初突破乌江,3月底南渡乌江之间,期间有遵义会议、娄山关大捷和四渡赤水等大事件,是长征途中最为关键的辉煌乐章。为创作好这部小说,他研读了大量解密历史资料及“破译三杰”后人提供的第一手资料,并多次亲赴瑞金、遵义、延安等历史现场,亲身感受革命前辈们生活与工作的场景,做到作品中的每个人物、事件都有原型或史实依据。

当然,要写好这样的重大题材,绝不能只是将史料简单排列组合,而必须做到文学意义上的升华。小说分为“速写”和“侧影”两部分,前者是中革军委二局匿名者的战地笔记,后者是今人对这段秘史的艰难寻访,作者避开小说作品中最常态化的线性结构,而以亦史亦文、虚实相生的笔法,勾勒出默默奋战在秘密战线的无名英雄形象,再现先烈们为中华民族与人民利益奋斗的辉煌历史。

感悟革命先辈的信念、智慧、初心,激发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

一部优秀的历史小说,既能满足读者对历史史实、人物和事件的求知欲,又能实现对历史人物、生活与时空的文学审美,更能从中获取历史经验和教训,从历史长河中感悟时代精神。

“没有二局,长征是很难想象的。有了二局,我们就像打着灯笼走夜路。”毛泽东曾对军委二局作出高度评价。军委二局是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江西苏区亲手创建,在艰难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在装备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军委二局战胜重重困难,破获敌军百余种密码,为中央机关及红军安全渡过湘江、中革军委作出转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的决策,创造出四渡赤水脱绝地等军事奇迹提供了坚实的情报保障。最具传奇色彩的是,他们曾假冒蒋介石向国民党军队发密电,命令他们向偏离红军渡过乌江地点的方向行军,让红军成功跃出国民党军队的合围圈。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于二万五千里情报战的“速写”式叙事中,在后人打捞出的记忆碎片中显出的“侧影”里,我们记住了时间深处的那些不灭身影,感悟到革命先辈的信念、智慧、初心,激发出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

“只要有人记得,他们就还活着。”这是庞贝写作《乌江引》的初衷。在走进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道路上,只要我们记得,他们就还活着,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更活在践行伟大长征精神的行动中。

(李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