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文生第100次无偿献血。

傅浩洋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无偿献血者的无私行为,保障了惠州血液充足安全供应。图为惠州工程职业学院无偿献血活动。

陈银华积极参与无偿献血。
今日(6月14日)是第19个世界献血者日,今年的活动口号是:“献血是一种团结行为。加入我们,拯救生命!”
血液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记者从市中心血站了解到,我市无偿献血一直以来呈可持续发展态势,2020年我市再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为历年来第8次获得,去年我市再次获得全省无偿献血先进市称号,为历年来第9次获得。
2021年,我市无偿献血工作稳步发展,保障了医疗临床用血需求。市中心血站坚持“稳中有进、进中求好、补齐短板”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采供血各项工作。2021年,我市有80179人次参加无偿献血,献血总量达到29.66吨。献血人次与去年相比,增加了2928人次,增加了3.7%,献血总量增加了1.31吨,增加了4.6%。其中机采血小板5702人次,共采集7932个治疗量,分别同比增加了18.6%、18%。
我市无偿献血工作取得如此的成效,离不开广大无偿献血者和无偿献血志愿者的无私贡献和人道主义精神。他们的无私行为,保障了惠州血液充足安全供应,挽救了无数的生命。近日,记者采访了2名“90后”无偿献血积极分子和一名获得2021年第四季度“惠州好人”的无偿献血志愿者,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无偿献血典型
林文生:“90后”青年坚持无偿献血10年
出生于1994年的林文生,已经无偿献血106次,累计无偿献血2万多毫升。2012年,刚满18岁不久的林文生,还是一名学生,就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无偿献血。从此以后,他就没有停止过奉献爱心的脚步。同时,他还参加了市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积极参与无偿献血志愿服务,以自己的行动影响更多的人加入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并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的无偿献血奖金奖、银奖、铜奖。
一份特殊的成年礼物开启无偿献血之路
林文生现在自主创业,创办了一家文化传媒公司。他的老家在汕头,上小学时,随父母做生意来到了惠州。林文生告诉记者,他人生中第一次萌生无偿献血的念头,就是在小学的时候。那时,他在电视里看到一段有关无偿献血的公益广告。“我就记住了八个字:无偿献血,人人有责。”林文生说,从此之后,这八个字一直萦绕在他脑海里。
后来,他上了中专。彼时,他在心里默默地计划:18岁生日那天,去无偿献血,当作自己的成年礼物。2012年,林文生年满18岁,虽然在生日当天在学校没有放假,计划没有实现,但在生日后的第10天,学校放假后,他第一时间到市区花边岭广场的献血屋,进行了人生中第一次无偿献血。“我没有告诉别人,自己一个人去的,第一次捐献了200ml的全血。”随着这份充满爱心的成年礼物到来,林文生感受到了光荣。直到现在,他都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形。
从那以后,林文生就没有停止无偿献血的脚步。开始,林文生并没有把自己无偿献血的事告诉父母。后来,父母知道了,起初并不支持他。“他们可能受了一些不好信息的影响,不理解无偿献血行为,觉得个人献血是无偿的,但是到用血的时候,却要收费,不合理。”后来,随着林文生对无偿献血各方面知识了解得更多,也就更好地解答了父母的疑问。“我告诉他们,为了保障个人安全用血,个人无偿献血之后还有检验等很多环节,这部分需要成本,所以到了医院需要输血时要付一定费用的。”林文生打消了父母的疑问,得到了父母的支持。
坚持捐献机采血小板
带动亲友加入无偿献血行列
最开始,林文生是捐献全血,后来,他听说可以捐献机采血小板,便加入了捐献机采血小板的队伍。就学期间,他每隔4个星期就到市中心血站捐献一次血小板。“我了解到,更多的人愿意捐献全血,但是捐献机采血小板却不一定会加入。”林文生说,捐献机采血小板要到血站去,捐献时间在45分钟到1个小时左右,有些市民不一定有这个时间,同时部分人看到捐献时要上机(专业仪器分离采集),可能也有些害怕。林文生因为对献血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想支持捐献机采血小板的工作,所以把献血的方向调整为捐献机采血小板。
在学校,林文生没有主动宣传无偿献血。但是同学知道他经常去献血,也会好奇地问一问有关无偿献血的知识和献血的体会,林文生就如实告诉同学。在他的影响下,一些同学也自愿加入了无偿献血的队伍。大家经常相约一起献血,成了大家学生生涯的美好回忆。
毕业之后,林文生在一家公司上班。尽管时间紧张,林文生依然一如既往地定期捐献机采血小板。“工作忙,我就提前规划捐献的时间。”林文生每次提前一天在网上预约好捐献机采血小板,第二天再去捐献。在他的影响下,一些同事也加入了捐献机采血小板的队伍。
林文生是B型血。每当B型机采血小板告急时,他也是第一时间响应。“我们有个机采血小板的捐献群,每次看到告急信息,我都会尽己所能。群里很多无偿献血者都非常积极报名,我心里也为大家的正能量所感动。”林文生说。
坚持无偿献血的这些年,林文生还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的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银奖、铜奖。
参与无偿献血志愿服务
成为人生中的美好回忆
在校期间,林文生还加入了市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成为了一名无偿献血志愿者,经常周末去做无偿献血志愿者。“主要是跟随献血车去到采血点服务。”市区的采血点,惠州各县区乡镇,林文生都去过。“有一次,我跟随献血车去惠东一个镇采血,到第二天凌晨才回到城区。”林文生说,那一刻,他了解到采血工作的辛苦,工作人员的不容易。
有一次,林文生在西湖采血点进行志愿服务。那次,他遇到了一个初中同学。“她来附近逛街,看到我,就过来打招呼。”这名同学向他咨询了献血知识,他也尽可能作了解答。解答完后,同学捐献了200毫升的全血。那一次,林文生感受到了自己志愿服务的价值,心里很是开心。
工作之后,林文生志愿服务的时间少了。“现在回想起经常参与志愿服务的那段经历,真是人生中的美好回忆,满满的价值感和自豪感。”林文生说,“无偿献血,人人有责”这八个字会伴随自己一辈子,如果身体允许,他会一直捐献到60岁。“现在我想更多地参加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希望让更多人正确认识无偿献血,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服务社会。”
傅浩洋:惠州第12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在18岁生日当天,“90后”青年傅浩洋在广州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无偿献血,同时采血留样,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13年来,他每年坚持无偿献血,成为一名无偿献血积极分子,献血92次,捐献机采血小板达到158个治疗量。在2019年,他还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拯救了一名白血病患者。生活中,他以自己的行动影响更多的人加入无偿献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行列,先后获得了广州市无偿献血特等奖一次、广东省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2次、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2次等荣誉。
18岁生日当天参与无偿献血当作生日礼物
傅浩洋是惠东平山人,现在在市区一家从事法拍房、金融担保等业务的公司上班。“小时候,我看到过无偿献血的一些宣传,就决心以后要参与无偿献血,拯救更多生命。”许下这个决心时,傅浩洋不过十一、二岁,还在上小学。
2009年,在广州上大学的傅浩洋年满18岁。18岁生日当天,他怀着喜悦和激动的心情,来到了广州市血液中心,第一次参与了无偿献血,同时还留了造血干细胞血样。第一次献血,傅浩洋就捐献了机采血小板。“我是一个人去的,当时特地带上了单反相机,让血液中心的工作人员帮我拍照留念。”傅浩洋说,自己把无偿献血当作了生命中最美好的18岁生日礼物。
从那以后,傅浩洋坚持无偿献血。2010年,广州举办第16届亚运会、亚残运会。为了保障运动会期间的临床用血,广州市血液中心动员了不少市民积极献血,傅浩洋积极参与其中,一共参与了7次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那个时候,捐献机采血小板要间隔一个月的时间,不像现在半个月就可以捐献一次。”由此,傅浩洋获得由广州市无偿献血委员会颁发的荣誉证书,肯定了他在第16届亚运会、亚残运会期间为血液保障作出的贡献。
回到惠州后主动联系市中心血站献血
在广州上学、工作好几年,傅浩洋基本每个月都定期去捐献机采血小板。傅浩洋说,其间发生的几件事让他印象深刻。
“有一次我去捐献,结果查出那次血压偏高,工作人员为了我的身体健康,让我当天不要捐献。”傅浩洋说,自己由此感受到采血人员的专业和温情。还有一次,他捐献机采血小板时,采血人员已经帮他扎针了,还没有正式采血,但机器马上检测到采血设备的离心室(故障提示)有个不起眼的异物。为了傅浩洋的安全,采血人员直接报废了价值近千元的整套耗材,又上了一套新耗材。“有些人会担心捐献机采血小板不安全,但是我从这件事看出,捐献机采血小板是十分安全的。”由于傅浩洋的积极献血,在2012年,他获得了广州市无偿献血特等奖。
2013年,傅浩洋回到惠州工作,但他没有忘记无偿献血这件事。他主动联系上市中心血站,定期到血站捐献。每次捐献,他都特地从惠东开车到市区,并且每次捐献前,他都会注意饮食,特地休息好,一直坚持到现在,都没间断过,仅去年,他就捐献了24次机采血小板。在他的影响下,他的不少同事也加入了无偿献血的行列。
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拯救白血病患者
2019年3月,傅浩洋接到广东省造血干细胞分库的电话。“当时他们告诉我,我和一名白血病患者匹配上了。”听到这个电话的那一刻,傅浩洋心情十分激动和开心。“当初采血留样,就是想能帮到人,在这么低的概率下,没想到自己真的匹配上了。”傅浩洋说,当工作人员再次和他确认捐献意愿时,自己是十分肯定的。
确定自己将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之后,傅浩洋十分注意自己的身体,特别注意饮食,同时还积极开始身体锻炼。“确定匹配捐献之后,不是马上就能捐献的,要配合患者的治疗疗程。”当时,傅浩洋怕途中生变,不敢把这个消息告诉任何人,包括父母和亲朋好友。“那时有一条新闻,说有个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临阵反悔,给患者带来很大的麻烦。我不确定家人朋友的态度,就选择了暂时隐瞒。”
2019年7月,傅浩洋到广州捐献造血干细胞。向公司请假时,他把自己去广州的目的说了出来,公司十分支持,给他批了7天的带薪假期。到广州后,医生每天给他打一针动员剂,将造血干细胞从骨髓动员出来,进入外周血,连续打了7天。第七天,傅浩洋成功捐献了270多毫升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过程就好像捐献机采血小板一样,用了4个多小时,一点痛苦的感觉也没有。”傅浩洋说,当自己的造血干细胞被带走时,想到可以挽救一条生命,那一刻既激动又很开心。由此,他成为惠州第12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惠东第一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回到惠州后,他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情被惠州一些媒体知道,报道了出来。这时,他的父母和亲朋好友才知道这一消息。“我愿意接受采访,也是想有更多人能加入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行列。”
“我是一名党员,就是要为人民服务的。”提起自己无偿献血和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傅浩洋这样说道。他觉得,能够不求回报地帮到人,很有意义。他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加入无偿献血和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行列,用自己的血液帮到更多的人。
无偿献血志愿者
“惠州好人”陈银华: 把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当作第二职业
今年62岁的陈银华,是市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造血干细胞分队队长。2006年,她就加入了市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退休后,她把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当作了人生中第二职业来做,全身心投入到志愿服务中。2020年,她被评为“惠州市最美志愿者”;2020年10月,荣获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总后勤部卫生部颁发的“2018—2019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奖终身荣誉奖”。她还获评2021年第四季度“惠州好人”称号。
一个月有20多天参与无偿献血志愿服务
早在2006年,陈银华就加入了惠州市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当时,她还在上班,时间有限,但她还是尽一切可能地参加服务队的活动。
退休后,她的时间多了,参与志愿服务的次数就更多了。特别是近四五年来,她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无偿献血志愿服务中,几乎把志愿服务工作当成了自己的“第二职业”。不管是集体活动还是捐血现场,都能经常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市中心血站、市区及各县区流动采血点成了陈银华新的“上班地点”,她一个月有20多天都是在这些地方度过的。
除了在市中心血站做志愿服务外,她还时常跟着献血车到各个县区宣传无偿献血。很多时候,她早上8点跟车从市区出发,要一直忙到夜里十一、二点,有时回到家已是第二天凌晨一两点,一天最长志愿服务时间达17小时。陈银华坦言,宣传无偿献血和做志愿服务的确很辛苦,经常要到处跑,吃的是盒饭,但是她从中也收获了很多,为自己能够为社会尽一点微薄之力而自豪。
累计服务工时达8000多个小时
在服务队,陈银华年龄比较大,同时也是参加服务队比较早的志愿者之一。不管是跟车进行无偿献血服务,还是在服务队组织各项活动,她和志愿者们就像一家人一样相处,处处关心、体贴、帮助年轻的志愿者,让大家像亲兄弟姐妹般相处。因此,她也被志愿者们亲切地称为“华姐”。
志愿服务时,她和年轻人一样,同其他志愿者一起跟随采血车下工厂、进学校、去乡镇,或者在市区参加徒步和骑单车宣传无偿献血宣传活动,完全忘记了自己年过花甲。
近几年来,她每年的志愿服务工时都超过了500小时,至今累计服务工时8000多小时,在服务队志愿者服务工时排行榜中名列前茅。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陈银华和其他志愿者及血站工作人员一道,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同时,顶着压力不间断地奔波在无偿献血一线,为保障全市医疗用血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超额完成造血干细胞采样任务受赞誉
2019年3月,陈银华身担重任,被市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任命为造血干细胞分队副队长。因为积极的志愿服务,她在2021年3月又被任命为该分队队长。自此,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做志愿服务的时间更长、标准更高了。在去年造血干细胞采样过程中,她精心安排,严密组织,计划3个月时间完成的工作,只用了不到两个月就超额完成任务,受到了市红十字会的赞誉。
2018年以来,陈银华先后被惠州市红十字会、市志愿服务联合会授予“五星级志愿工作者”;2020年11月,被评为“惠州市最美志愿者”;2020年10月,荣获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总后勤部卫生部颁发的“2018—2019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奖终身荣誉奖”。
陈银华在一心一意做好志愿服务的同时,还坚持参加无偿献血。自2006年参加服务队以来,她都一直坚持捐献全血,直至达到60岁上限年龄,无偿献血达6千多毫升。同时,她还动员亲戚朋友参加无偿献血。亲戚朋友从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支持,越来越多人加入无偿献血队伍。虽然没有豪言壮语,但陈银华实实在在为惠州无偿献血事业奉献着自己的爱心和力量。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方莲花 通讯员黄文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