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最多 但求更好

《精要主义》提出高效处理各种繁杂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022年06月16日惠州日报书苑
字号:T|T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非常快,很多人常常抱怨自己每日疲于奔命却一无所得,有的人虽有所得却十分劳累,甚至连锻炼身体的时间都没有……英国社会学者格雷戈·麦吉沃恩在《精要主义:如何应对拥挤不堪的工作和生活》(中文版译者邵信芳,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中指出,精要主义是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设计规划,学会分清轻重缓急。这是一种有益于人生的思维方式和态度。

为了说明精要的重要性,作者举了一个例子。迪特·拉姆斯曾任德国博朗公司首席设计师多年,他遵从“几乎一切东西都是噪声”的理念,认为只有极少的东西是重要的。他的任务是滤掉噪声,直抵精要。24岁那年,公司安排他与人合作开发一种电唱机。当时的普遍做法是将转盘置于一个实木的盖子内,或者把唱机嵌入到一件起居室的家具中。然而,迪特和团队删繁就简,设计了一种透明塑料盖的唱机。由于这种设计在当时尚属首例,人们担心没有人会买这样的唱机。但是,摒弃非精要之事从来都是需要勇气的。到了20世纪60年代,这种设计开始风靡,最终成了其他唱机竞相模仿的设计典范。迪特的设计标准可以概括为一种典型的简洁原则和精要主义,那就是“更少,但更好”。这也是对精要最恰当的定义。

麦吉沃恩特意对比了非精要主义者和精要主义者的主要区别。非精要主义者在思考的时候,常常陷入面对所有人、所有事的境地,告诫自己“我必须做”“一切都很重要”;在做法上,盲目追求更多,在最后一刻仓促执行;最后却收获不如意,感觉工作成为一种累赘和折磨,精疲力尽。而精要主义者在思考的时候,追求“更少,但更多”,要求自己“选择对的、重要的事情做”“学会权衡利弊得失”;在做法上,“自律地追求更少”,遇到困难的时候会停下来区分、辨别重要事情,对非精要的事情暂时说“不”,为了方便执行会扫除一切障碍;在收获方面,感觉生活充满意义,一切都在掌控中。

经过对比后,作者指出,精要主义就是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设计规划,而不是事事依循默认设置。精要主义者并不是应激性地作出选择,而是有意识地区别“重要的少数”和“不重要的多数”,精简非精要之事,然后清除障碍,从而为精要之事提供清晰顺畅的实现路径。

事实上,面对繁杂的生活和工作,人人都想成为精要主义者,为此,作者提出了养成精要思维的三步法。第一步是探索。旨在将“有意义的少数”从“无意义的多数”中甄别出来。从日常工作中抽出一些时间用于思考,远离繁杂。放眼全局,去粗取精,而不是纠缠于细节。第二步是排除。排除有助于摆脱“无意义的多数”,就像工作中碰到的一些不错的机会,但是并不是每个机会都是“少数有意义的事情”。面对各种问题,在经过深入思考后,要敢于坚定地对一些事情说“不”。第三步是执行。当确定了要做的“少数有意义的事情”后,下一步就是执行了,此时必须设立一套体系来执行。就如整理衣柜时,确定好上面放衣服,下面放裤子,抽屉里放袜子,这样以后整理衣柜就是例行公事,毫不费力。在这个过程中,要弄清核心目标,确定扫除的障碍是什么;锁定障碍,但不要试图一下子扫除所有障碍;扫除障碍,从小处开始。(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