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以更大力度在更高起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深度融深融湾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

2022年06月17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惠州市1号公路(惠霞高速)全面建设、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等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中韩(惠州)产业园建设热火朝天……

五年来,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两番,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大幅提升,居全省前列。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质量显著提升,发展势能持续集聚,向上突破态势明显。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使命任务注入源源不绝的强大动力。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惠州以更大力度在更高起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广东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展现惠州担当。

融深融湾

实施交通互联互通提升工程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坚持软硬联通并举,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要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数字湾区”,让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便捷流动。

2月18日,惠州市1号公路(惠霞高速)全面建设正式启动。该项目起于博罗县罗阳街道,终于大亚湾区霞涌街道,一路串联博罗、惠城、惠阳、惠东、大亚湾五个县(区)。作为“丰”字交通主框架的南北轴线,1号公路的建设将推动惠州进一步融入深圳都市圈。

该项目由主线和水口支线两部分组成,全长约69.54公里,总投资估算246.43亿元。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表示,交通部门会同建设单位等有关部门结合项目用地实际情况和总体工期安排,全线梳理出34个控制性工程,制定了建设和征拆计划,形成“以点带段,以段连线”逐步铺开的全线工作面,计划3年半内全面建成通车。

去年11月召开的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实施深度融深融湾行动。今年初召开的市两会上,市政府工作报告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市党代会精神,将“深入实施深度融深融湾行动”列入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并将“聚焦深度融深融湾,实施交通互联互通提升工程”作为今年惠州“八大提升工程”之一。

为抢抓“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历史机遇,今年2月,《惠州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22年主要工作安排》印发实施,提出我市今年深入实施深度融深融湾八大专项行动,包括规划互接、交通互联、产业互补、科技互兴、人文互融、生活互惠、平台共建、机制互通等八大部分共33条举措,成为今年惠州融深融湾的“施工图”。

交通带动产业,产业支撑城市。今年我市将持续完善“高快一体”网络,全线开工建设1号公路,实现惠州新材料产业园至大亚湾段半幅通车。加快推进惠龙高速、惠河高速改扩建、深汕第二高速大亚湾至坪山段建设,建成广惠高速金龙互通,推动实施惠坪高速、惠肇高速、环稔平半岛高速公路项目,完善“九横八纵三加密”高速公路网。

“交通对产业和城市发展有着强烈的催化作用。”市委党校科研部主任、经济学博士黄忠平认为,交通互联把惠州整体置于深度融深融湾开放发展的大格局之中,围绕交通轴线布局产业,通过产业重构城市布局,使得惠州的内聚力、爆发力沿交通线释放出来。

开放合作

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引进项目88宗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加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要推动佛山三龙湾、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东莞滨海湾、中山翠亨新区、江门大广海湾、肇庆新区等特色平台建设,协同提升全面扩大开放水平。

从河惠莞高速公路往下看,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内,130余座塔吊高高耸立,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纵横交错,呈现一派勃勃生机……

“如今,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近100亿元,启动33条总长约62.5公里的市政道路建设。”潼湖生态智慧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起步区内外主干路网基本建成通车,进出起步区更加高效快捷。同时,园区各类设施加速建设,环境日益优化。如智慧停车楼、公交站场(站点)、消防站、变电站、环卫设施以及医疗卫生、商业服务等配套设施已全面启动建设,园区面貌焕然一新。

“我们将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绘制的未来五年发展施工图和各项工作部署。”该负责人表示,潼湖生态智慧区在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一方面积极落实中韩自贸协定有关规定,充分发挥对韩合作综合优势,积极参与和开展各类对韩经贸交流活动,大力发展对韩招商;另一方面,努力完善园区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着力营造优质营商环境,为广大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截至今年5月,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已引进(含供地和过会)项目88宗,计划总投资额约684亿元,预计达产产值约1424.82亿元。

“我们将持续推进机制创新,强化项目跟踪服务。”该负责人表示,中韩(惠州)产业园创新实施工业用地“先租后让”、建设“工业用地建设园区综合服务设施集中配套”、规划建设群益产业园等10项改革措施,努力打造成为惠州重大开放平台和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营商环境

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改革,充分激发新的发展活力。要强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示范,推进广州、深圳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持续抓好数字政府、信用广东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

“感谢你们的耐心指导和贴心服务,不仅为TCL通力科技办理股改、增资等登记注册业务开辟了绿色通道,还对公司申报广东省政府质量奖提供了全程指导。”前不久,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运营部部长习文波和TCL通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行政中心总经理周宇峰将一面印有“为企业排忧解难 显真诚服务本色”字样的锦旗送到惠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人手中。

这是我市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办事成本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市场准入准营机制、提升营商办事便利化水平、提高服务与监管效能,更大程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营商环境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今年我市将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府工作从方便行政管理向方便群众企业办事转变,提升政务服务质效,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助推高质量发展。

记者了解到,我市将完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清单”,全面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进信用建设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省级试点,高标准打造信用创新应用场景,不断提升信用惠民便企水平。同时,不断提高整体行政效能,实施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动“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深度融合,实现政务服务事项“自助办、一次办、就近办”,让企业和群众充分享受数字政府建设红利。

惠州日报记者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