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惠州“西子七姐妹”的幺妹,刘云华公开发表的数百首诗词,我基本上读了,有的读了数遍。我认为清圆婉丽是刘云华诗词艺术主要特色。
善于把感情熔铸于艺术形象中
刘云华的诗词形象的鲜明性、性格的完整性抑或是形象的思想意义,都是“这一个”的特征。刘云华用她那支锲刻入微的生花妙笔,塑造出了一个有情感、有才华、富于理想的女诗人形象,更可贵的是刻画了她的内心世界。刘云华诗词最让读者称道的是主人公个性鲜明的描写。所塑造的形象,既是她自我形象的写照,又更具典型意义。
“风轻柔处水轻柔,人逐长堤月逐舟。偶有飞花鬓上留。那年秋,谁唤奴家小小刘?”(《豆叶黄·西湖拾忆》)“只为一丛花,燃起情如火,寻遍幽香锦绣堆,哪瓣花归我?大笑乱形骸,露了丁香颗,烂嚼红茸唾未成,损友人先躲。”(《卜算子·田牌村花为你开景区采风》)“夜融融,灯脉脉,岁岁年年,日子寻常过。文债近来拖一摞,豆起颊边,能不生心火?月窥书,风入座,幸有清茶,幸有诗香佐。藤蔓驮着花几朵,爬上窗台,装点秋和我。”(《苏幕遮·秋夜》)阅读这些作品,顽皮的机灵的女青年形象呼之欲出。特别是《卜算子·田牌村花为你开景区采风》,把活泼女青年与同伴追逐游戏中,用一个“大笑乱形骸,露了丁香颗,烂嚼红茸唾未成,损友人先躲”的有趣情节,就让主角傲娇笑貌、顽皮动作以及同伴的灵动躲避、栩栩如生地展示在我们面前。青春是永恒的写作主题,如果没有细致地对生活观察、没有运用形象的语言和情节来生动描写,诗词就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她的《自题自寿》明显写在中年,是经历了岁月后的思考:“如梭光景指间流,蓬转经年又一秋。不计蜗居多局促,只缘天性恋清幽。寻常市井寻常过,苦乐人生苦乐修。若得此心同水淡,或无欢喜或无忧。”尽管是“寻常市井”中的“苦乐人生”,也自励“苦乐修”。难得的是作者更进一步地认识人生:“若得此心同水淡,或无欢喜或无忧。”是的,上善若水,“此心同水淡”才能宠辱不惊。一个走过青涩年华、褪去无限风华、步入中年的知识女性的心理描写,能让读者产生强烈共鸣,也从这一尾联中得到领悟。
刘云华能塑造一个让人深深记得的女诗人形象,首先在于她有强烈的诗情。她的诗词感情真挚而充实,又有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的形象里,表现得疾徐有节、进退有致。美不能脱离形象,美的事物必须是形象的事物,又有真、善的内容。她不抽象地说悲言愁。那样说出来也是轻飘飘的,不能感人,同时也就没有了艺术美。
善于处理情与物的关系
其次,即在艺术表现上她善于处理情与物的关系,把情与外物关联起来或移到并融入外物,借外物表现情愫。她把无形的愁同物象有机联系起来,变成了生动的艺术形象,这愁也就成了具体可感的,使我们觉得更有分量,仿佛有千斤重。请看《江城梅花引·清明祭》是祭姑妈的:“每逢三月自难宁,怕清明,又清明。那句丫头,又在耳边生。多事春风牵旧绪,徒忆起,井台边,摇水声。一声,一声,不堪听,愈伤情,愈还增。忘也忘也忘不了,昔日叮咛。细数流年,乡梦杳无凭。唯遣流云多探看,坟上草,著花无?可尚青?”那节那风那井台,那人那声那坟草,没有这些寓情其上的物和景,情也就难以深沉地表现。
第三,她善于把感情作为一种发展、流动的过程来表现和抒发,而不是当作凝固的、静止的、孤立的东西来写。这符合感情产生和发展的心理特点,也符合抒情诗词这一时间艺术的表现规律。在刘云华诗词中,我们常常看到,感情发生发展的过程与外物的发展变化在时间链条上的推移紧密联系在一起。特别在那一组《江城梅花引》里表现更为突出。这应该是她成功塑造人物形象、表现心理活动的秘诀。
(李硕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