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来时路 相伴共成长

2022年07月06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光阴荏苒,十年弹指一瞬。

从2012年改制开业成立至今,惠州农商银行始终与惠州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相生相随,从不起眼的草根金融蜕变成为湾区精品价值银行,全面迈入全国农商行50强。

日月轮回,经年的时光用辉煌凝聚,惠州农商银行用实干与奋斗,奏响惠州农村金融改革强音。截至今年6月末,惠州农商银行注册资本24.47亿元,在职员工1430人,网点102个,是惠州市规模最大、从业人数最多、网点覆盖面最广的本土金融机构。全行资产总额924.48亿元,对比十年前增长423%;存款余额721.67亿元,对比十年前增长383%;贷款余额528.85亿元,对比十年前增长514%。十年内累计纳税(含代扣代缴)超过30亿元,年均纳税3亿元。2022年上半年纳税2.68亿元(含代扣代缴),全年预计纳税达到5亿元,各项监管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一组组靓丽而耀眼的数字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从农信社到农商行,这一家惠州人自己的银行,又经历了什么样的光辉历程?我们一起,回首来时路。

星星之火缘起“三农”

谁家添了母猪,谁家开荒了耕地,谁家今年又丰收了……一杯热茶,几句家长里短,不过半天时间,村里的情况便了然于心。上世纪50年代初,惠州各地农村的田间地头,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空,当地村民总能看见提着挎包、带着花名册、拿着算盘的人,挨家挨户收取存款。

顶寒冒暑,脚穿草鞋,一脚泥水,穿梭山林,这便是农商银行前身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普通信贷员的日常工作,被村民称为最接地气的金融服务。七秩轮回,栉风沐雨,翻开历史的画卷,惠州信合事业伴随着新中国艰难起步,历经波折,谱写了一曲自强不息的奋斗篇章。

1951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央行决定大力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次年,惠阳县(惠州市前身)在平山镇青龙潭试办第一家农村信用社(初时称信用合作组),拉开了惠州农村信用合作社事业的帷幕。

1956年,惠阳县达到乡乡有信用社。同年7月,长龙信用社被评为全国农村金融工作先进单位,并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村金融系统先进单位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同志亲切接见。

1959年至1976年,由于种种原因,农村信用社一度陷入困境,发展止步不前。

1979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恢复农业银行的通知》,随后,惠州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人民银行惠州支行划归农业银行惠州分行领导,在农业银行内设农村信用合作管理科(股)管理。

1984年,惠阳县信用合作社联合社和惠州市(现惠城区)信用合作社联合社成立,由农业银行继续管理。

1996年8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次年1月1日,惠州农信社脱离农业银行,暂由惠州市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办公室管理。

2004年,国务院批准广东省农信社参加第二批改革试点,次年惠州农信社划入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统一管理。

2008年,惠州各农村信用社兑付央行票据。同年12月,以县(区)为单位统一法人的惠城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和惠阳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挂牌开业。

体制改革涅槃成蝶

随着农村金融的蓬勃发展,既有产权体制已经不能满足信用社改革方向和发展之势。“股份制是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的主导方向,合并改制不仅是大势所趋、应势而变之举,更是增强综合竞争力、更好地支持‘三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时任惠州市农村金融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省联社惠州办事处主任、惠州农商银行首任董事长唐文表示,农信社只有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革,才能从草根金融涅槃重生为现代金融企业。

2011年9月13日,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惠州市正式启动由原惠城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和惠阳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合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工作。由于城区联社合并改制农商行在省内无先例可循,惠州市委、市政府对此非常重视,市政府牵头成立了高规格、全覆盖的惠州农村商业银行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农信社改制工作列为惠州市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头等大事,列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重点推进和落实。惠州市各部门积极联动,破解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难题。惠州市金融工作局充分履行协调推动作用,切实解决“行社资金”“五证一照”等问题;惠州银监分局、人行惠州中心支行从市场准入、现场检查、政策指导和具体组建等方面进行指导。

农信社历史遗留的大量固定资产无产权证的问题,成为改制首要难点。为确保合并改制达到中国银监会和广东银监局的审核要求,惠州市委、市政府统筹惠阳、惠城两区政府,以及国土、住建、房管、工商、国税、地税、消防等部门突破制度障碍,在税费等方面给予减免或优惠,帮助筹建中的惠州农商银行完善了近500宗证照。“没有各级政府部门的全力支持,惠州农商银行改制合并工作不可能在一年的时间内完成。”作为合并改制的亲历者,惠州农商银行办公室总经理罗圣德感慨道。

初心不改服务本土

甲子涅槃焕新姿,几经改革展新颜。2012年9月28日,惠州农商银行正式挂牌开业。从启动筹建到正式开业,惠州农商银行用一年时间创造了农信社合并改制的“惠州速度”,同时也为服务惠州60年的信用社划上了浓墨重彩的圆满句号。

“改制不改初心,换装不换使命。从农信社改制成为农商银行,我们的称谓、招牌变了,经营理念、发展路径也进行了重组再造。但始终不变的是我们服务惠州‘三农’和城乡客户的初心使命。”时任惠阳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副主任,惠州农商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何伟军表示。

从2012年到2022年,时间再次刻印下惠州农商银行前行的坐标。

今年2月16日,由省农业农村厅主办的“全省春季农业生产暨农机闹春耕现场会”在广东省海纳农业有限公司惠州万卢基地顺利举行。启动仪式现场,整装待发的数十台拖拉机、旋耕机以及犁田、翻地、平地、施肥、植保、无人机等机械一字排开,同时启动作业,机械的轰鸣声在田间汇聚成春耕生产的协奏曲。

“我们已在全国多地开辟水稻种植基地,今年要完成50万亩水稻的种植任务,其中在惠州市完成5万亩春耕任务。”在惠州农商银行的鼎力支持下,广东海纳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钟振芳底气十足。作为结缘多年的伙伴,目前惠州农商银行已向海纳农业授信2亿元,投放信贷资金1.45亿元,用于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和日常经营周转,助力企业推广“水稻种植+水产养殖+乡村文旅”立体化种养模式,实现高质增产增收,带动农民提升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海纳农业、绿湖园艺、财兴实业、六谷裕兴……惠州人耳熟能详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背后,是惠州农商银行十年如一日服务“三农”的扎实举措。从遍布乡镇街道的102个营业网点到186名下乡到村的金融特派员,从覆盖311个行政村的“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到上门服务超过100万城乡居民的农村金融(普惠)户户通工程,从开业当年的不到70亿元到如今超过200亿元的涉农贷款规模,惠州农商银行致力于把金融服务送到田间地头,将金融活水灌注到东江大地,全力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米”。2021年来,该行紧紧围绕惠州市系统推进乡村“五大振兴”和“九大攻坚”行动,组建乡村振兴与战略机构部,研究制定《惠州农商银行乡村振兴工作实施方案》,全力开展“一带”“一村”“一业”“一游”“一官”的乡村振兴“五个一”工程,全面助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饮其流者怀其源。从农信社到农商行,我们深知惠州农商银行走过的每一段历程,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离不开惠州这座蓬勃发展的城市,都离不开各级政府、监管机构和社会各界的殷殷关切,都离不开广大客户的相知相守。”惠州市政协常委、惠州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小伟表示,站在10周年的历史起点,1400多名惠州农商人将传承农信社支农支小的基因底色,以饮水思源的感恩情怀和金融为民的勤劳步伐,用心支持“三农”,用情服务客户,用力回馈本土,朝着粤港澳大湾区一流的价值银行和“双千亿银行”阔步迈进。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刘乙端

通讯员赖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