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天下之大业也。”“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生态文明和乡村文明研究专家、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教授所著《大国之本——乡村振兴大战略解读》一书,立意高远、结构严谨、论述严密,分别从乡村是中国最大的国情、乡村振兴的新视野和新思维、乡村振兴的中国道路、建设美丽乡村、乡村产业是艺术产业和智慧经济、振兴乡村教育等多重角度,从较为长久的时间维度和深厚的历史现实维度,对中国乡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了全方位的扫描,诠释乡村未来发展,对全面了解“三农”问题、读懂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诠释中国乡村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立国。由此可见,乡村是中国最大的国情。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大国之本》首先从历史的逻辑诠释中国乡村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作者看来,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乡村一直贡献智慧和力量。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对计划经济的重大突破,就是调整视角,从农村看中国,从农村找到启动中国改革的原动力。通过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广大农民成为改革受益者和创造者。20世纪80至90年代,农村承包责任制初步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江浙地区农民利用承包的土地要素,获得自由的劳动力要素和从农业生产中得到的积累资金,创办了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发展鼎盛的时期,接收农村富余劳动力1.3亿人。农民与农村问题的解决,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经济与社会基础,也为城市改革提供了经验。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改革开放快速推进,城市化开始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与此同时,伴随着城市发展,乡村发展相对滞后。在此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未来乡村迈向新时代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迈向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
设置众多乡村振兴现实议题,具有很强指导性、借鉴性
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大国之本》遵循这样的论述逻辑,在具体的篇目安排上,以贴近乡村和实际的视角,设置了文明复兴的新时代乡村、工农新联盟的乡村振兴之路、复合治理新模式的乡村、以亲情思维建设乡村、重新认识土地与村庄的价值、乡村是民族文化的生发之地、乡村振兴不能缺少乡村教育、乡村不能失去本色、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等议题,囊括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借鉴性。
在书中,作者将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进行了深入对比,以此彰显乡村振兴的现实意义。工业文明的贡献,创造了大量产品,提升了社会发展水平,但也带来了一定负面效应,如资源过度开发、生态文明问题日趋严重等。因此,作者提出,要推进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进行新财富生产、新业态创新。中国的文化与智慧之根在乡村,乡村是文化和智慧的宝库。借助乡村丰富的各种资源和快速发展的数字技术,未来乡村产业可以实现无限可能,如“文化+生态”“文化+科技”“文化+手工”“文化+传统工业”“文化+科技”“文化+历史+科技+市场”等。在乡村孕育、发展的各种新型产业和文化业态,应该是中国最具成长性的产业之一。
作者也非常看重教育事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性作用。乡村教育承载着传播知识、提升乡村文明的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充沛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为此建议,要切实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大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补足学前教育短板,夯实义务教育基础,办好高中教育,强化职业教育。不断改善乡村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提高乡村教师社会地位。要牢固树立乡村“大教育”理念,加强对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铸造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