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善读书

2022年07月15日惠州日报书苑
字号:T|T

现代思想家、诗人、学者马一浮先生在谈及读书时,说过一句十分精辟的话:“书虽多,若不善读,徒耗日力。”先生告诫人们,面对多如牛毛的书籍,要学会“善”读。所谓的“善”,其实就是要善于读书。只有“善”读书,才能获得人生进取的营养。

何为“善”读书呢?翻看典籍,从许多贤达志士、学者大家的著述中,可以找到答案。所谓“善”读书,第一重要的,就是要下苦功读书。清代学者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曾告诫读书人说,“读书不下苦功,妄想显荣,岂有此理?”不下苦功,就想腹中才华横溢,干成一番事业,那只能是痴心妄想。下苦功,还不能浅尝辄止,见好就收,而要敢于涉深水,蹚激流,攀登学业的珠穆朗玛峰。

宋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朱熹在回答弟子们关于如何治学的问题也说过:“今之为学者,如登山麓,方其迤逦,及到峻处便止,须是要刚决果敢以进。”其意思是,读书治学如同登山,不能走到曲折处,险峻处就停下脚步,而是要坚定信念,勇敢地向上攀登,才能取得成就。

要学会“善”读书,还得学会“体认”书。所谓“体认”,就是体察、认识。说白了,就是不能读死书,而是要学会思考。朱熹有句名言:“学原于思”。读书最关键、最核心的要素,就在于重视思考,即“体认”。学会“体认”,才能在读书时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会“体认”,才能将书本知识内化于心,变成行动的指南;学会“体认”,才能建构自己的文本体系、文字体系、思想体系、学术体系等,将他人之书转化为自己的学问见识。所以,明代文学家、思想家吕坤就如此说:“要体认,不须读尽古今书,只一部《千字文》,终身受用不尽。要不体认,即便卷卷精熟,也只是个博学之士,资谈口,侈文笔,长盛气,助骄心耳!故君子贵体认。”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体认”,对于读书人,是何等重要!如果做不到“体认”,结局会是怎样呢?吕坤也给出了答案:“读书人最怕诵的是古人语,做的是自家人。这等读书人虽闭户十年,破卷五车,成什么用?”

当然,要学会“善”读书,还得选择读书。面对林林总总的书籍,如果我们不加选择,盲目地阅读,也难以通过读书获得真知灼见。所以,选择读书,对于读书人来说,显得相当重要。

明代文学家、思想家吕坤以为,读书要做到:“道理书尽读,事务书多读,文章书少读,闲杂书休读,邪妄书焚之可也!”尽管吕坤距离今天已有几百年了,但他关于读书标准的认定与选择的言论,还是值得每个读书人参考和借鉴的。

总之,要做到“善”读书,不妨牢记朱熹先生的这句至理名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者废其一,非学也!”这样,就真正做到了“善”读书;自然,也会从“善”读书中受益终身。

(贾登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