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人类未来饮食

——读《未来吃什么》

2022年07月22日惠州日报书苑
字号:T|T

全球变暖和人口增长的趋势,促使我们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思考着“未来吃什么”。美国学者阿曼达·利特尔历时三年,走访了十余个国家,写成了《未来吃什么》一书。

讲述人类食品生产创新故事

作者积极探讨在全球变暖、气候变干、人口激增的背景下,是否能够实现以及怎样实现持续、公平地满足人们的饮食需求。开发高能量的、浓缩的、能够贮存数年的急救食品,是维持基本生存的途径。作者希望,在满足生存需求之外,能有更多可供选择的其他食品。据书中受访者之一,植物学家马克·奥尔森的观点,我们应以不同的方式思考种植作物的质量和适应性,仅仅提高产量的农业已经过时了,未来的农作物必须拥有更高的质量,这也意味食物更有营养,作物耐寒,快速生长的同时能够忍受气候的波动。

作者遇到了秘鲁工程师乔治·赫劳德,他制造出了可以除草的机器人,减少了对农用化学品的使用。作者拜访了众多创造实验室培育肉和植物肉的桶装蔬菜初创公司,探讨人造牛肉、猪肉、家禽和海鲜等“无动物产品”的研究开发。作者前往肯尼亚,走进第一个种植出转基因玉米的农民的田地,参观世界上最大的垂直农场,在那里种植蔬菜无须土壤和阳光。作者探索了以色列的智能水网和挪威最大的养鱼场。另外,作者还观察生物的厌氧消化,分析3D技术的可行性。

作者努力突破全球食品体系的当代困境。比如,机械耕种的传统。人们惯于使用拖拉机翻动土壤来除草,但这会造成水土流失,导致土壤逐渐干旱,破坏微生物种群。书中提及“免耕”耕种。这是一种完全不用犁地的生产方式,主要靠秸秆残渣天然分解,之后像肥沃的地毯一样覆盖在土壤表层。作者没有说明分解的时间速度。那么,免耕是否能大面积推广呢?比如,作者拜访了中国企业家张同贵的有机农田。有机农业耗时长,需要投入很多时间处理土壤、解决水源,还有存储和运输农产品的物流系统。这种费力、费时、费钱的农田开发项目,回报率很低,而且大多数顾客不喜欢长得“丑丑”的、形状粗糙的农作物,更讨厌从生菜里发现小虫。目前来看,有机农业的价值观尚未得到多数人的认可。

食品行业要尊重产业发展规律,不能轻率冒进

全球食品体系可能发生的变化太多了,各方面的尝试和思考很难兼顾。目前来说,生态主义与生产主义仍有很大矛盾。作者表达了对食肉行为“良心上的不安”,却没有提及肉类食品的摄入在食品结构,尤其在发展中国家食品结构中的重要性。作者抨击了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和农药化肥的使用,却没有说明农民为何选择使用他们明知有害的农药,也没提及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储存加工的意义。

“有机农业”的步子目前不能迈得太大。这类现实的教训很严重。比如,2021年4月,斯里兰卡宣布全面贯彻“有机农业”,成为“全球首个彻底抛弃化肥的国家”。这一举动导致全国90%的土地缺少肥料,大量耕地因为严重的虫灾减产50%以上,全国粮食产量近乎腰斩,斯里兰卡的“无化肥国家”尝试仅仅持续了半年时间,就导致大量农民失业破产。可见,未来建基于现在,跟吃饭问题紧密相关的农业应当尊重产业发展规律,不能轻率冒进。

该书为人类的未来提供了愿景。不过,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创新和无知让我们陷入食品体系的泥淖之中,可是如果创新与良好的判断力能够联合起来,就能让我们摆脱这个困境。”

(赵青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