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就像一块人类社会发展的活化石......或许世界上没有哪条河流像长江一样长期存在着地理、时空、社会体系、文化传统和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或许这种在同一流域并存的巨大差异,正是长江的迷人之处。”基于对长江这一特点的认知,画家高翔与法国记者旅克·理查德一道,从长江下游的上海出发,逆长江而行,一直走到四川甘孜石渠县,几乎抵达长江源头,用画笔与文字记录下长江沿途的风采。
在这次长江行过去16年之后,两位作者选编了高翔当年创作的156幅色粉画,以及他们两人当年写下的47篇旅行笔记,汇编成这本图文并茂的《为什么长江如此迷人》,让人们从画面与文字的双重视角,近距离感受多姿多彩的长江,从而唤起更多人对长江的关注与保护。
《为什么长江如此迷人》一书表达方式与众不同,别开生面。作者分别用绘画和文字两种迥然不同的艺术手法,记录正在发生巨变的长江沿岸城市、乡村的发展、变化。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游记或风景写生,而是一次关于长江沿岸珍贵而严谨的“田野调查”,其根本目的是想将长江沿途的地理、人文、生态真实、客观地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珍贵的档案资料。
画家高翔满怀着一个中国人对本土山河的厚重情感,用色粉笔速写了他眼中的风景,记下旅途看到的每一个画面。其所描绘的对象,既有外滩、弄堂、老街、在建新楼、码头、运砂船、运砂车、茶馆、理发店、长江大桥、三峡大坝、大昌古镇、白帝城、石宝寨、朝天门码头、重庆罗汉寺、索桥、村庄、藏寨、沿江公路、发电机、科尔寺、铜像、寺庙壁画等物象景观,也有磨刀师傅、理发师傅、弹棉花师傅、修鞋师傅、船工、杂技演员、洗衣妇女、挑夫、马帮、修水泵工人、儿童、藏族妇女等人物。地理、生态、景致、人物之间,错落交织穿插于书中,让人感受到长江沿途自然风光的旖旎、名胜古迹的灿烂、人文历史的厚重和人物形象的生动。
作为记者的法国人旅克·理查德,则用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用文字直观真实地记录了沿途的所见所闻。作者对上海弄堂、上海南京路、上海崇明岛、南京长江大桥、安庆振风塔等的记录,没有半点修饰、没有丝毫夸张,全是白描般地把真实景况加以原汁原味地呈现,让人们在干净、明澈的文字中,感受长江沿途多彩的地理、人文、生态景观。
高翔在用画笔为长江留存永恒的同时,也用文字记录了他眼中的长江风情。大凡作者经过的长江沿途,武汉、宜昌、丰都、重庆、泸州、丽江、得荣、巴塘、理塘、德格,作者也与旅克·理查德一样,用简洁的文字,真实记录了所见所闻。
(贾登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