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花绽放雪域高原

——惠州学院第九批大学生援藏支教志愿服务故事

2022年08月08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惠州学院第九批大学生援藏支教志愿者在朗县合影。惠州日报记者王建桥 通讯员志愿服务队 摄

惠州学院第九批大学生援藏支教志愿者在朗县合影。惠州日报记者王建桥 通讯员志愿服务队 摄

一样的青春,多样的选择。在惠州学院,有一群大学生志愿者,他们选择跨越山海,奔赴高原支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之花。

7月,惠州学院第九批大学生援藏支教志愿者完成任务顺利返惠。8月,惠州学院第十批大学生援藏支教志愿者将接棒上岗,接续谱写“惠朗情谊一家亲”的新篇章。

惠州市2016年起整体对口支援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朗县。2017年,惠州学院与朗县政府结成校地共建帮扶对子。2017年9月,惠州学院派出首批大学生优秀志愿者到朗县开展支教志愿服务,5年来,这场高原上的支教接力赛从未间断。截至目前,惠州学院已派出9批共122名大学生援藏支教,他们所挥洒的青春和汗水,为朗县教育浇灌出希望的花朵。

惠州学院第九批大学生援藏支教志愿者共14人,大部分为“00后”,涵盖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美术学、音乐学等多个专业。他们于今年3至7月到朗县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展了为期一个学期的援藏支教志愿服务。

近日,惠州日报记者采访了刚结束援藏支教志愿服务的部分大学生,聆听他们从南海之滨惠州到雪域高原朗县支教的故事,感受当代大学生的青春激情和责任担当。

■高泽铭

看到藏族孩子开朗笑容“瞬间进入角色”

从朗县支教回来,高泽铭黑了、壮了。

读高中时,高泽铭参加研学到过新疆,自此一直希望能到祖国的边疆历练,开阔视野丰富人生。“大三下学期,学校发布招募信息后,我立即报名。”从100多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继而成为支教队队长,高泽铭付出了大量努力,也做了充足的准备。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高泽铭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全能教师”。到朗县中心小学第一天,还没来得及备课做教案,学校就安排他给三年级学生上道德与法治课,“我当时都傻眼了,还没看过课本就直接上课,怎么办?”

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教室,看到藏族孩子们开朗的笑容和明亮的眼睛,高泽铭“瞬间进入角色”,凭借此前积累的经验,不仅顺利完成授课,还与学生热烈互动。

此后,高泽铭在朗县中心小学从三年级教到六年级,教过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体育等课程。他逐渐适应了当地的教学环境,有时一周上10多节课。“他们的基础比较薄弱,所以我在课堂上会采用更多互动的形式来授课,教他们一些灵活的方法。”高泽铭说,为了让孩子们好好学习,他上课时尽量装作很严肃的样子。

即便如此,这位“严肃的老师”常常在课堂内外被学生打回“原形”。“藏族孩子们特别开朗热情,课堂上提问时举手争着回答,有时回答不上还会来句‘老师,我突然忘了’。”

支教期间,高泽铭还感受到了藏族家庭对教育的重视。不少学生的父母见到老师就说“孩子上学辛苦老师了,感谢你们!”高泽铭说,这让他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告别学校当天,高泽铭收到学校献上的金色哈达,他视作最重要的纪念礼物收藏着。“选择援藏,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之花,是自己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高泽铭写下这句话,以此总结这段人生难得的历练。

■叶卓怡

既是“老师”又是“家长”

支教4个月,叶卓怡经历了许多第一次:第一次走出广东,第一次看见雪山,第一次在高原打篮球,第一次跳锅庄舞……

博罗妹子叶卓怡是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以前走得最远的是到河源支教。“能去西藏支教,不仅是实现高原梦想,更是实现人生价值。”外表温柔的她积极争取父母的支持,踏上向往已久的雪域高原。“担心那里没有热水洗澡,我还带上了电热棒,结果发现根本用不着。”

叶卓怡成为朗县中学九年级的副班主任,帮助班主任带好毕业班,并在班主任或其他老师外出培训学习时教语文、英语、数学等课程。朗县中学采取住宿制,毕业班学生每周只有半天休息,老师们也住在学校。“我万万没想到,朗县中学坐落在县城最高处,走上去相当困难。”叶卓怡笑着说,县城大街到朗县中学那条一公里长的“Z”字路,每周一次往返成为她最痛苦的“压马路”经历。“每次下来上去,学生都会故意蹭到我身边,然后跑起来大声喊‘老师,加油’,让我好生羡慕他们的肺活量。”

为了快速记住藏族学生的名字,叶卓怡常常到学生宿舍找他们聊天,拍下学生照片注上名字,还偶尔用学生喜爱的偶像替代,一下子拉近了彼此距离。“不少学生的家离学校很远,一个月才回一次,四五月份是挖虫草季节,家长们都上山去了,孩子们更是两三个月都在学校。”叶卓怡深深感受到,朗县的老师是“老师”也是“家长”,得在生活上看护好、照顾好学生。被学生问过有没有感冒药之后,叶卓怡会备好感冒药、创可贴等常用药物;看到男生头发长了,她会照着视频现学现用给学生剪头发;学生情绪有波动,她也会及时关注并给予安慰……

在朗县的每一天,叶卓怡忙碌又充实。周五不上晚自习,学生们拉着她一起跳锅庄舞,偶尔来场校园篮球赛,让她体验真正的“上气不接下气”;她也曾走进学生家里,见识了藏族特色房子和地道生活,喝上一碗浓郁的酥油茶,被藏族同胞的热情深深感动。

结束支教志愿服务前,叶卓怡参加了朗县中学毕业典礼,她的脖子被挂满哈达,学生和家长们真挚的感谢祝福,让她热泪盈眶“终生难忘”。

■林仲煌

“我在西藏办了人生第一场个人书画展”

“我在西藏办了人生第一场个人书画展。”说起支教的经历,林仲煌满脸自豪。

林仲煌是惠州学院美术学专业的学生,抱着“丰富履历、增长见识”的念头,他报名参加学校组织的援藏支教志愿服务,“我喜欢外出采风,对于西藏,更是充满向往。”

来到朗县后,林仲煌被分到仲达中心小学,教四、五年级的综合课。在教好文化课的同时,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对学生开展美育教学。

一次,林仲煌在讲授一节关于林芝援建史的课时,特意给学生播放了一部动画纪录片。“这是我师兄制作的,以动画形式记录了福建和广东援建给林芝带来的变化。”林仲煌说,孩子们被纪录片里的动画吸引住了,那节课孩子们上得特别认真,“我想,以艺术的形式来开展教育,也算是寓教于乐吧。”

除了在小学上课,林仲煌还深入幼儿园开展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期间,他为两所幼儿园设计了美化方案,在幼儿园的白墙画上了可爱的卡通图案,丰富校园文化。“村里的孩子不少是留守儿童,我希望这些墙绘能给他们留下五彩缤纷的记忆。”林仲煌说,西藏特有的山川美景和人文气息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休息的时候,他会到学校周边的村子转转,寻找创作的素材和灵感。野生野长的草木,美丽圣洁的雪山,淳朴热情的人们,这些都成了林仲煌画作中的“主角”。

支教4个月,林仲煌创作了20多幅作品,包括山水、花鸟、人物等国画,还有书法和篆刻作品等。临近援藏结束,他突然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办一次个人作品展。

得到朗县教育部门和支教学校的支持后,林仲煌花了1000多元把作品装裱好,于7月14日在仲达中心小学举办了“丹青素韵——林仲煌西藏个人书画展”。朗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仲达中心小学全体师生都来观展。藏族师生接触较多的是唐卡(藏族绘画),对于国画,他们感到很新奇,林仲煌在现场作了详细讲解。展览结束后,林仲煌将这些作品全部赠予学校及教师,“希望让他们进一步了解中国画和书法艺术。”

“援藏一程,让我在艺术、精神上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林仲煌说,这将成为他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李向英 香金群 通讯员刘曼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