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仁术 行医为民

市一院医生践行医者担当,全力为人民健康服务

2022年08月19日惠州日报特刊
字号:T|T
    李俊和同事们讨论患者病情。

李俊和同事们讨论患者病情。

    高汉华在查房。

高汉华在查房。

8月19日,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无数的医生在岗位上坚守医者初心,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救死扶伤的崇高职业精神。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一院”)的医生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勇敢担当,全力付出,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技、有温度的服务,守护着惠州及周边地区人民群众的健康。

在医师节来临之际,惠州日报记者采访了市一院肿瘤二区主任李俊、心血管内科主任高汉华,近距离感受他们手持仁术胸怀仁心的风采,了解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妙手除疾、医心为民的感人故事。

市一院肿瘤二区主任李俊

被褐怀玉为仁医 一片丹心报桑梓

市一院肿瘤二区成立不到一年,但医生办公室却已悬挂着许多出院患者送给医务人员的锦旗。这些锦旗感谢栏中,都印着一个共同的名字——李俊。

李俊是肿瘤二区主任,也是市一院于2021年12月引进的肿瘤学科专家。人如其名,这位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已从事医学临床工作20年的青年才俊,是惠州同行眼中肿瘤界的一颗璀璨新星,是省专家学者眼中惠州肿瘤界的佼佼者,是同事们眼中谦卑而踏实的笃行者。

多学科联合诊疗 让患者就医少跑腿

清晨,李俊总会比正常上班时间提前半个多小时来到办公室,他会提前熟悉患者的情况,以便在交班及查房的时候能够更为高效、准确。这个习惯,他已保持多年。从临床医生到科主任,改变的是职务,不变的是初心。正因如此,面对患者的时候,他总能够做到胸有成竹,制定方案想得更为全面细致。

大多数情况下,只要发现及时,许多患者的预后都是乐观的,甚至部分晚期癌症患者通过系统治疗,也会有较好的疗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迄今为止,李俊及团队与时俱进,紧跟前沿诊疗,已挽救了成千上万的肿瘤患者,为患者续写生命。

为了让患者能够得到更为全面的诊疗服务,李俊特地加入了广东省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模式工作委员会,并担任常委。他充分运用自己的资源与所学,为本地患者带来与省级医院同质化的肿瘤治疗。同时在院内积极推动肿瘤疾病的多学科诊疗合作,避免了患者艰难辗转省内各大医院,能得到更精准的评估和个体化治疗。这不仅降低了他们的就诊难度,还提高了诊治效率。

勇于担当全力付出 为重症患者赢得生机

在病魔面前,李俊从不轻易放弃。对于晚期癌症或者更为棘手的疑难杂症,他总是勇于担当,全力付出。不少只有渺茫生存机会的患者,都因他和他的团队而获得生机。

今年肿瘤内科二区接手了一个57岁的重症结肠癌患者。当时患者是消化道出血入院,血色素只有50多克,远低于正常范围。患者在市一院消化内科做了常规检查,在结肠处发现了恶性肿瘤。消化内科对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后,仍然无法控制出血。后来,患者血小板降到了20以下,出现弥漫性出血,面临随时死亡的危险。医生又对患者进行骨穿,发现结肠癌细胞已经转移到骨髓,如果要控制住出血症状,必须对患者进行化疗。但是,化疗对患者身体条件有要求,血小板必须升到正常水平。此时,患者的治疗面临两难,似乎处在无解的状态。

李俊了解到患者病情后,并没有退缩。他和团队迎难而上,仔细分析判断病情,为患者制定了个性化治疗方案。“我们把正常患者3天的化疗量分成了21天进行,一点一滴地消灭肿瘤细胞,同时积极输注红细胞、血小板,并给予药物提升血小板。”李俊说,治疗初步起作用,患者血小板在第20天升到了98。随后,给与患者正常的化疗量,血小板升到了100多,恢复了正常水平,将患者从生死线拉了回来。目前,经过系列治疗,患者骨髓已经没有了肿瘤细胞。“现在患者状态非常好,还在进行一些后续治疗。”李俊说。

自己辛苦多一点 换病人幸福多一点

肿瘤二区的团队,可谓肿瘤界的复合型人才。团队除了夯实肿瘤“内科治疗”这一看家本领,还不断努力学习各种前沿技术。目前,科室已具备独立开展肿瘤穿刺活检术、PICC置管术、静脉输液港植入术等技术能力。体腔热灌注、肿瘤消融治疗等新技术也已被提上日程。肿瘤介入治疗技术,如肝癌的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等已娴熟地运用到临床诊治工作中,进一步提高肝癌患者治愈率、延长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

50多岁的肝癌晚期患者强叔(化名),已被多家医院判定失去手术机会,告知他治疗意义不大。但他的家属不放弃,慕名找到了李俊。病人肝腹水,腹痛无法进食,巨大的肿瘤压迫下出现了黄疸,被疾病折磨得瘦骨嶙峋。强叔担心费用高昂,觉得自己既然没有希望,并不想继续治疗。李俊得知患者的情况后,结合最新治疗指南和多年临床经验,为患者制定了最经济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得到了强叔和家属一致认同。

一天深夜,李俊与团队为强叔创新性地进行了相关介入治疗。他穿上重达20余斤的铅衣,细致地寻找肿瘤的供血血管,尽可能把肿瘤处理得彻底,这意味着他要“吃”进更多的射线,但他用更多的辛苦换来了患者生存的机会。经过几个疗程的治疗后,影像资料显示,强叔的肿瘤缩小了,有了做手术的机会,也就是说,有了治愈的希望。强叔夫妇喜极而泣,正等待着接下来的手术。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李俊与他的团队,通过掌握多种治疗手段,给予患者全方位的治疗,减少患者在不同科室间的奔波之苦,让患者能够获得统一的治疗,收获更好的预后。

许多肿瘤患者紧随李俊,成了他的铁杆粉丝。在李俊眼里,活着就是最大的意义,想尽办法让患者延续生命,是自己的职责所在。

一心只为医 念念为病人

肿瘤病区有许多病情复杂的患者,甚至不乏晚期的癌症患者,他们的预后不容乐观,但无论如何李俊都会想尽办法,希望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以至于他无论是晚上下班后,还是周末、节假日的时候,总是放心不下,只要有空,他就会抽空来看看这些病人。这样的尽心尽责,患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多年前,一位晚期肠癌患者,情况非常糟糕,尽管李俊与团队尽力救治,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痛苦,但仍无力回天。患者的丈夫很难过,但却表示理解,甚至对李俊带有感恩之情,逢年过节都会给李俊发祝福短信。在他的眼里,就算患者已经毫无希望可言,但李俊的付出同样值得敬重。

为了能让患者知道防癌的重要性,李俊也非常热心公益科普。此前,他参与录制的科普视频在公众平台上播放量达到了数千万次。来到市一院后又马不停蹄开展直播宣教。他表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总体癌症五年生存率提高15%。

他倡导,每个人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要正确认识癌症、积极防控癌症,践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均衡饮食、锻炼身体、心态平稳等,主动参加防癌健康体检,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癌症早诊率和生存率,切实遏制癌症危害,提升群众健康水平。

李俊同时建议,因为涉及的范围较广,防癌体检应前往专业的医疗机构体检,尽量不去小机构体检。为了更好地解答群众对肿瘤筛查与康复方面的疑问,市一院已设置了肿瘤科(筛查与康复)门诊,方便市民与专科医生面对面交流,精准筛查。

正确认识肿瘤 坦然面对疾病

对于肿瘤科的医生来说,告知患者病情是一件具有挑战的事。对患者而言,他们本身是有病情的知情权,他们理应知道自己是否得了恶性肿瘤,而不同人对恶性肿瘤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临床中,李俊发现,有些人觉得得了恶性肿瘤,就等于得了绝症,生命就是倒计时;但有些人得了肿瘤,他能够比较乐观,认为肿瘤只是一个慢性病,坚信治疗后可以和肿瘤和平共处;还有些人采取直接回避的形式,不太积极配合治疗。

就以上几种心态而言,李俊较为认同将肿瘤当成慢病来看,他认为,目前包括肺癌、肝癌、结直肠癌、胃癌在内,治疗手段与药物都不断在改进,生命的存活期明显延长。而治疗中,心态和心理因素是非常重要的。据美国的一份权威心理方面的调查发现,相比于焦虑、抑郁的人而言,乐观的人接受肿瘤治疗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临床中,我们会发现,许多知道自己得癌的患者,会为自己寻找一些寄托,比如他们会在自己床边放些音乐,转移注意力。这样一来,对疾病的关注度会下降,心态平和,不再那么恐惧,也更愿意配合治疗,对病情有一定帮助。”李俊说。

市一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高汉华

全力为患者铸就生命绿色通道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已经刻在市一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高汉华的心里,深入他的血液。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一旦出现问题,生死就在分分秒秒之间。从医初始,性格果敢爽朗的高汉华,选择了心血内科作为救死扶伤的方向,迄今已经近20年。

为了打赢更多“救心”战役,高汉华先后牵头建设了市一院国家级胸痛中心、心衰中心,成立惠州市心衰中心联盟,促使市一院心血管危急重症的救治水平和救治能力达到了国家级水平。更多的心血管疾病濒危患者生命及时得到挽救,但高汉华却更忙更累了。“在我的朋友圈,可以见证惠州的24小时。”高汉华笑着说,这一切都非常值得。

建立国家级胸痛中心 挽救更多危急重症患者生命

高汉华本科硕士均就读于广东医科大学,毕业后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职。“最开始在各个科室轮科,最后选择了心血管内科,觉得更有成就感,也更有兴趣。”工作几年后,高汉华为了提升自身的技术,又攻读南方医科大学博士学位。2012年,他选择来到市一院心血管内科。

自从来到市一院,他不断锤炼医技,为惠州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高质量诊疗服务,众多心血管患者生命得以挽救。众所周知,心梗是极端凶险的疾病,生死往往以分钟计算。高汉华深知,院前可以通过大量科普让大家提前知晓及时判断前来就诊,以缩短发病到就医的时间,而到了医院,则需要医生想方设法为病人去抢时间,提高生存可能性。

为了给生命赢得更多时间,抓住黄金救治时间,2018年,市一院院领导全力支持建设胸痛中心,从制度层面、人员配置、设备配备及网络医院建设等方面多举措齐头并进,不断改进工作流程,提高救治能力,高汉华带领科室医生提供7×24小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介入手术。

2019年8月,市一院心血管内科全票通过广东省胸痛中心认证,2020年11月16日通过国家级胸痛中心的认证。运行4年,胸痛中心形成了以院前、院内无缝衔接的救治体系,绕行急诊,做到了“先救治,后付费”,最大程度缩短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时间,接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D2B(患者从进入医院大门到球囊扩张血管再通的时间)平均时间70分钟左右,远远低于国家90分钟目标值,最短一例D2B时间仅仅19分钟,为抢救患者赢取了更多宝贵的“黄金时间”。

“胸痛中心多学科合作采用快速、标准化的诊断方案,为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诊疗绿色通道,显著降低了胸痛患者的确诊时间,为胸痛患者救治提供全面保障。”高汉华说,通过国家级认证,标志着市一院急性胸痛患者的综合救治能力达到国家级标准和水平,让更多急性胸痛患者受益。

30多岁的陈先生,就曾受益于市一院胸痛中心的建设。陈先生突发心梗,家人拨通了120急救电话。在市一院的急救车上,随车医生已经给患者做心电图,图像实时同步传输到市一院胸痛中心。当时高汉华和团队提前分头协作,做好介入手术的准备。陈先生在途中出现心脏骤停,随车医生对其进行了心肺复苏。恢复心跳后,陈先生很快被送入手术室紧急进行手术,高汉华给他放入了支架,生命得以延续。“现在他又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高汉华高兴地说。

越来越多的患者从胸痛中心建设中获益,生命得以重新绽放。“白+黑”“5+2”也成了高汉华和团队的常态。有了这条从不打烊的“护心”通道,高汉华也更好地实现了“救死扶伤”的就医初衷。

建设国家级心衰中心 为心衰患者提供国家级诊疗服务

近日,在市一院心血管内科心衰中心病房,高汉华和同事在查房,了解心衰患者的病情。记者看到,病房里大都多数是老人。高汉华介绍,心衰被称为“心血管病的最后战场”,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其死亡风险居高不下,五年生存率34%,同恶性肿瘤相当。心衰患者不仅要遭受疾病的折磨,还大都丧失了自主生活的能力,需要家人的照顾,对家庭来说也是较为沉重的负担。

医者仁心。近年来,高汉华带领团队致力于心衰的治疗,提高救治水平。2019年,高汉华带领市一院心血管科启动创建全国心衰中心。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在2021年顺利通过认证,成为惠州首个拥有国家级心衰中心(标准版)的医院。高汉华说,心衰中心的建设有助于心衰患者的规范化治疗和管理。经过几年的运行,有效降低了患者住院率、病死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使每一个心衰病人都得到国家级同质化、规范化诊断与治疗。“比如说,针对心衰的某种症状,相关规范就会建议用什么药。治疗心衰的药物,部分对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有影响,医生原先不敢用,但是按照规范用药后,发现疗效不错,这样就提高了医生的救治能力。”高汉华说。

有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患冠心病多年,反复心绞痛、心衰发作。但因为她对造影剂过敏,医生也无法为她进行介入手术。起初,老太太每个月都要住院治疗,家人也跟着奔波。心血管内科创建心衰中心后,高汉华按照指南为老太太规范用药及生活方式管理,她的病因此渐渐好了起来。“后来她每两三个月住院治疗一次,逐渐到半年住院一次,再到现在都没有来医院,只有她女儿来帮忙拿药,还说老太太现在生活质量可高了,经常外出喝早茶。”高汉华说,国家级心衰中心的创建更好地给惠州心衰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提高了生活质量。

2022年6月,市一院又牵头成立了惠州市心衰中心联盟,联合市县各级医疗机构和市一院医联体单位等19家成员单位。高汉华说,联盟成立后将带动基层医院,一起为心衰患者提供更加规范的诊疗,更多的基层患者也将受益。

开展前端技术利益患者 心系边疆患者援疆半年

近日,高汉华带领团队为一位60岁老人进行了左冠状动脉旋磨术,打通了心脏血管的“隧道”,开通了堵塞多年、钙化严重的冠脉并于狭窄处植入支架,实现了冠脉血运的完美重建。

高汉华说,这名老人冠心病病变严重,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史多年,血管钙化明显,近中段弥漫性狭窄,最窄达到90%以上,随时会发生致命的急性心肌梗死。在以往,冠心病、主动脉夹层、换瓣膜等心血管疾病救治技术有限,疗效不明显。但是随着医学和科技的进步,技术发展已经日新月异。为了带给患者更好的疗效,高汉华带领团队紧跟前沿技术,开展了冠状动脉腔内斑块旋磨术、三腔起搏器(CRT/CRT-D)、埋藏式除颤器(ICD)植入等前端技术,为更多复杂心脏疾病患者带去多样化的治疗选择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高汉华心系边疆患者。2016年,他作为惠州市援疆医疗队队长,对口支援万里之外的新疆喀什伽师总场医院。他克服当地干燥恶劣的气候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带领队伍帮助新搬迁的伽师总场医院正常运转起来,并全面发展各个专业,建设运转手术室,将医院的外科、妇产科手术开展起来。特别是考虑到当地群众冠心病高发的情况,高汉华帮医院开展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绿色通道,推广危重症病人高级生命支持诊疗技术应用,提升了危重病人的救治水平,改变了以往当地危重患者难以得到及时救治的现状。6个月的时间很短暂,高汉华医生始终牢记惠州人民的重托,认真、扎实工作,为当地人民带去了高质量临床医疗服务,加强当地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

如今,市一院心内、心外团队按照医院部署,对标国内一流水平,正在打造高水平的心脏病诊疗中心,并已启动国家级房颤中心及高血压达标中心建设。高汉华始终不忘医者初心,不断勇攀高峰,为患者能享受到国内一流医疗服务而不断奋斗。

本版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方莲花

通讯员王运广 郑海燕

本版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