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产品、新技术接连面世,生物医药企业相继入驻,企业订单应接不暇……2021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产值1649.9亿元,增速209.6%。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介绍,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全国生物经济创新高地。约80%上市企业、90%国家一类新药,来自这些区域。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达3.57万亿元,同比增长8.51%,预计2022年将突破4万亿元。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要实现从制药大国到制药强国的跨越,还须找准哪些创新发力点,进一步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北京、山东、湖南、江苏等地,进行了深入调研。
公式
“园区创新能力强劲,现有各类创新服务平台120余个,北京市级以上研究中心和实验室45个,初步形成了‘新药筛选-动物实验-临床研究-注册上市’的完整创新生态。”北京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副总经理申海成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介绍。
“园区现有一类新药4个,国家创新医疗器械9个,多个新品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国家级奖项。”申海成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药物研究院名誉院长刘昌孝介绍,2021年,国家药监局共批准76个新药,其中进口新药37个、中药创新药12个、国产创新药27个,年获批新药数量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同时,创新实力不断提升,快跟式创新的速度明显加快。围绕新靶点、新机制研发的原研药陆续进入临床试验,有望在肿瘤、乙肝、肺纤维化等重大疾病的治疗上大显身手。
“人才队伍快速成长、市场投资持续加大、政策环境不断优化,推动创新成果大量涌现。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正加速追赶,由仿制为主转向创新为主。”国药集团总工程师杨晓明说。
公式
近年来,中国持续深化生物医药产业区域布局,成就了药企风起云涌、大江大河的大开篇。
在区域布局方面,《“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以城市为载体布局建设生物经济先导区,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领域开展科技创新和改革试点,引领我国生物经济发展壮大。
一批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加速形成。比如,目前北京已形成昌平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三大医药与生命科学产业集群;江苏省提出,努力在南京、苏州、泰州、连云港等地区打造形成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
“中国生物公司已形成‘科工贸产学研’一体的产业体系,从研发、上市到营销,全产业链已经打通。”国药集团中国生物首席科学家张云涛观察到,近年来,处于供应链前端的生物反应器、离心机等设备和化学试剂领域正加速实现国产化替代,生物医药行业的“卡脖子”环节正在减少。
公式
创新药物达攸同在印度尼西亚获得上市批准,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卵巢癌、宫颈癌等高发肿瘤;面向全球创新的研究院“信达国清院”成立科学顾问委员会,正在加速全球临床开发……近年来,国家鼓励和支持创新药企“出海”新兴市场国家的政策相继出台,推动国内医药企业更高水平进入国际市场。
位于山东烟台的荣昌生物制药(烟台)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个商业化生产车间,有12个进口的生物反应器,自动化程度很高。车间正在生产两种荣昌自主研发的生物药,分别是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
公司总裁傅道田说,泰它西普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系列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首创的双靶点治疗机理和全新的分子设计,在临床试验中获得全球领先的数据,高剂量组有效率高达79.2%,比国际现有生物药物提高了约30个百分点。为了推动国际化,荣昌生物先后在山东烟台、上海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建立了3个研发中心,在北京设立了境内临床及注册申报中心,在美国华盛顿附近建立了全球临床及注册分支机构。
随着中国生物医药企业不断崛起,一些跨国药企也纷纷与中国本土药企加大创新研发合作力度。在王学恭看来,未来我国应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深化生物医药全球创新合作。一方面,立足国内医药大市场,吸引全球医药创新要素向国内聚集,促进各种类型的国外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和创新药生产基地,支持海外高水平人才回国发展。引导国内企业通过合作开发、技术许可等方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创新效率,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另一方面,大力推动国内创新药进入国际市场,开展创新药国外注册,开展面向发达国家市场的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在更广阔市场兑现创新药价值。鼓励有条件企业开展产业链全球布局,在境外建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提高国际市场运营能力。
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共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必将迎来新的腾飞。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