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圩镇流动党员参加组织活动,重温入党誓词。惠州日报记者许文昌 摄
今年以来,惠阳结合自身实际,深入开展“流动党员找到‘家’”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引导,鼓励在惠阳的流动党员主动亮明身份,让他们“离家不离党”“流动不流学”。
记者从惠阳区委组织部获悉,截至目前,全区各镇(街)摸排流动党员860名,并进行分类整理,新圩镇已率先在惠阳建成第一个流动党员党支部。接下来,惠阳区将持续做好流动党员队伍教育服务管理工作,进一步激发流动党员使命感、责任感。
线上+线下
建立健全管理服务机制
“人行千里外,组织在身边……衷心期盼大家能主动与本地党组织取得联系,亮出党员身份,发挥党员作用……”在淡水街道村(社区)、两新组织、商圈、核酸检测点等人员密集场所显眼位置,总能见到这样一张海报,呼吁在惠阳的流动党员扫码登记。
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一般指3个月以上)无法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包含从外地流入惠阳区的流入党员和从惠阳区流出到外地的流出党员。截至目前,该街道张贴宣传海报200多张。
今年6月,惠阳区委组织部、区委两新工委从新形势下社会发展阶段和流动党员队伍管理现状出发,面向全区流动党员开展“流动党员找到‘家’”活动。
根据惠阳区委组织部印发的《关于开展“流动党员找到‘家’”工作方案》,惠阳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健全系统、科学、有效的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机制,采用“线上+线下”双轨模式开展流动党员(重点针对小区党员、两新组织中的党员以及快递、网约车、外卖等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中的党员)摸排,全面收集流动党员个人基础信息,并按照属地和所属行业的原则,分类管理并常态化开展联系,切实抓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让流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助力惠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全区各镇(街)已摸排登记流动党员860名。
搭建学习平台
实现“流动不流学”
流动党员回“家”后,如何让他们在“家”中过好组织生活,增强归属感?日前,新圩镇在该镇党群服务中心的“流动党员之家”,以召开流动党员座谈会、主题党课等形式,吹响全镇流动党员“归家集结号”。近百名流动党员在该镇党建工作展厅重温入党誓词,追忆入党初心使命,随后,通过一帧帧视频、一张张照片、一本本专著,深入了解了新圩镇“流动党员之家”和党建开展情况,一堂生动的主题党课实现“流动不流学”,进一步增进流动党员归属感。
“新圩镇给我们这些身处异乡的党员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希望以后能多开展党组织活动。”流动党员李建红说。
为有效加强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今年以来,新圩镇主动谋划,积极为流动党员搭建平台,以“一清、二要、三有”的党建工作模式,强化流动党员全流程管理,定期指导流动党员主动学习。
“组织好流动党员就近就地过好组织生活,能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党性观念、组织观念、纪律观念和责任感、荣誉感、归属感。”新圩镇党委委员黄俐说,该镇依托镇村两级党群服务中心、“流动党员之家”等平台,丰富流动党员党内组织生活,为流动党员学习交流提供活动阵地,确保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学”。
7月中旬,新圩镇已在全区率先建起第一个流动党员党支部——中共新圩镇流动党员支部委员会,直接参与该镇150余名流动党员的管理。
今年以来,惠阳区各地结合实际,灵活开展流动党员“线上+线下”组织生活,开展流动党员培训、座谈,组织流动党员参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政治生日、党群活动日等组织生活,同步把流动党员纳入到镇(街)党校、周末党校、假日党校等培训范围,让每一名流动党员组织生活“活”起来,切实感受到当地党组织的温暖,有效参与组织生活和学习教育。
激发使命感
让流动党员从“流入”变“融入”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今年以来,淡水街道雅居乐物业党支部组织流动党员参加疫情防控、走访慰问留守老人等活动,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流动党员融合融入当地。
目前,惠阳各地均建立流动党员微信联络服务群,加强流动党员的线上管理,保持流动党员常态化联系,引导流动党员积极建言献策的同时,结合流动党员活动范围广、信息获取渠道多等优势,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微活动”,引导流动党员参与当地经济建设、志愿服务、疫情防控等各项事务,让他们在亲身参与中激发党员使命感责任感,让流动党员从“流入”变“融入”,“安家”又“安心”
接下来,惠阳区各党(工)委将把流动党员服务管理工作列入本年度党建工作重要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好流动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以管理促提升。将流动党员提出的具体问题收集汇总,主动同区直部门进行分析研判,积极回应,保障党员权利。同时,引导外出流动党员在外积极宣传家乡,并把资金、信息、技术带回来建设家乡。遴选一批表现突出的“最美”流动党员,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激发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奋力谱写“智造高地·活力惠阳”新篇章贡献力量。
惠州日报记者黄尉宏 许文昌 通讯员颜建超 梁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