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型管理者助力企业发展

《平台化管理》从数字时代的管理变革、提升创新能力等角度诠释企业转型升级

2022年08月25日惠州日报书苑
字号:T|T

京东在东莞分拣中心有300多个分拣机器人,每天24小时不间断工作,每小时能够运送多达12000件货物。这个分拣中心原本需3000多名员工,如今却不超20人。可以预见,体力劳动者的未来工作形态及岗位将发生很大改变。这就是数字革命催生的新型组织(企业)结构和商业模式。有鉴于此,管理学者忻榕、陈威如、侯正宇所著《平台化管理》一书,从数字时代的管理变革、强化平台化管理等角度,提供一套完善的理论和实施框架,服务企业转型升级。

很多企业不再“贪大求全”,而是致力于精耕细作

数字化时代,企业从内到外到底会发生哪些改变?作者总结道,这些改变是多层次、全方位的,覆盖各个层级、部门和领域,并且延伸到企业外部,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点。

首先是工作智能化。随着智能技术不断发展,许多职业会逐步实现自动化。除了身体的“原始”能力,那些机械性、可重复的知识性脑力劳动,甚至较为复杂的工作,都有可能被智能机器取代。由此,在企业决策和运营中,数据将发挥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对企业战略等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其次是管理层、员工、用户关系日益模糊化。随着数字变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在管理上同步进行创新和改革,彻底改变人与企业之间传统的运作方式。过去那种单纯的关系,可以演变为雇佣关系、合作关系、产销关系甚至“超级用户关系”。在此场景下,企业管理者的作用也在发生显著变化,赋能型和教练型管理者将在企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管理者的定位已经发生改变,主要职责是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助力员工获得创造力和不断发展,而不是过去那种管理、督促与激励等。此外,未来企业内部不同领域、部门和职业的界限将被打破,实现高度互联。

第三是企业组织日趋复杂。数字时代,企业日趋复杂化,呈现出结构扁平化、关系网络化、规模灵活化等特点。基于这样的变革,企业内部结构变得更加敏捷、灵活、快速和高效。由此,很多企业不再“贪大求全”,而是致力于精耕细作,在市场的大盘中做好自己的事,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各种成本,轻装上阵,拓展业务。

第四是企业中的新生代追求个性化。数字革命和平台变革为商业社会带来颠覆性影响,那些新生代不再满足于“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更喜欢具有挑战性和建设性的工作和项目。这对企业管理者来说,也是一个挑战,由此管理者应该充分激发他们的热情和能力,赋能各种创造性活动,实现企业和个人的双赢。

采用众多企业的鲜活案例,增强可读性和借鉴性

在这样的变革下,各类企业只有紧跟时代潮流,才能赢得全新发展。为此,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主张: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企业的转型和升级必须全面统筹,建立起以关系多样化、能力数字化、绩效颗粒化、结构柔性化与文化利他化为核心的平台化管理“五化”模型。在这个过程中,平台化管理不是要求所有企业都做平台,它们的选择是多元的、多样的:有能力的企业,可以自建生态;自身能力不足的,或者战略发展目标不同的,可以融入生态或者共享生态。

作者认为,平台化管理核心理论是管理“升维”(认知)和“组织微粒化”(手段):“升维”是管理层站在更高维度去看待和思考商业社会发展的宏观趋势,不断突破自我认知及能力边界,提升企业文化、经营模式、组织结构、数据智能;“组织微粒化”则是指基于变革状况下生态化领导力和大规模支撑平台之上的大量自主小前端和管理中台的建设。

为充分说明问题,作者还采用了众多企业的鲜活案例,设置了“微粒”与重构、数字时代的多重关系、平台化绩效管理的特点、传统组织结构之思、平台化企业的文化共性和特性等各种现实议题,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和借鉴性,引导读者加以分析和思考,提升应对平台管理变革的能力水平。需要说明的是,在未来,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取决于资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等因素,本企业与其他企业、社会等的互通互融也非常重要,各个企业间的“和而不同”“互通有无”将成为大趋势,而不断强化的创新优势和能力将成为企业保持基业长青的关键因素。

(少波)